林艷姍
摘 要:數學課堂需要為學生提供“動”的空間,使學生有思考數學、體驗數學、經歷數學探索的機會。在課堂上應該創設適度的“動”“靜”學習空間,提供具有探究味的學習素材,長期積累活動經驗,讓學生的空間想象、實踐操作等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活動;經驗;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次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第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石,因此,課堂上不應該只存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還必須提供活動載體以及每一位學生都能積累的數學思想與活動經驗。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過程性的知識,學生在活動中不斷以“動”輔“靜”,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思考,使思維不斷得到內化、拓展,形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寶劍。
一、生活經驗“動”起來——積累活動經驗的源泉
生活處處有數學,如果學生的數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數學學習要借助生活經驗,也就是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應來源于生活經驗。但是,基于生活經驗的數學直覺不一定都準確,這需要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賦予數學課堂生命的溫度與生長力。
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的學習中,課前我按男、女生各分成兩支代表隊進行擲沙包比賽。第一個環節要求代表隊各選派一名高手比試,每人擲三次,其他同學當裁判,看誰擲得準些,并說出理由。結果:女生擲三次分別為9分、7分和8分;男生前三次分別為8分、10分和7分。得出結論:男生代表隊擲得準些。因為女生3人共得了9+7+8=24分,男生三人共得了8+10+7=25分。學生總結是用算總數的方法進行比較的,此乃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第二環節要求男、女代表隊各派4位選手,每人擲一次,看哪個隊得分高一些。結果:女隊四位選手的成績分別為:7分、6分、4分和9分,男生隊前三位同學的結果為:8分、8分、9分。于是我叫停比賽,問道:這時最后一名男生只要得幾分,就一定能勝?學生的回答是通過計算總數,最后一位男生只要擲出2分,男隊就得勝,因為女隊共得了26分,男生已得了25分,最后一位男生只要得2分就勝了。在這個環節還沒有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活動經驗,而是繼續讓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進行第三輪比試,女隊派5位女生,男隊繼續派4位男生,比賽仍是每人擲一次,看哪個隊得分高一些。結果女隊5位選手成績分別為:8分、6分、5分、7分和9分,男隊4位選手成績分別是:8分、10分、7分和7分。學生產生分歧:一種是女隊準些。因女隊共得了35分,而男生隊只得了32分。另一種是這個比賽不公平,因為女隊有5人,男生隊只有4人。于是我適時發問,如何才能公平?這時學生說應該是女隊35÷5=7分,男隊32÷4=8分,這樣才公平。
二、活動探究“動”起來——積累活動經驗的橋梁
數學課堂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空間,讓學生“動”起來,有體驗數學、經歷數學探索的機會。
在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學生已經會通過分割、移補等方法進行比較圖形的面積;在平行四邊形面積探索活動中,也初步學會了把新知識進行轉化,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所以在三角形面積的探索中,我在引導學生復習“比較圖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讓學生拿出課前自己制作的三角形以及新的卡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想一想,試一試,怎么才能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根據已有的活動經驗,通過“動手”剪拼、“動腦”思考、“動口”討論,獲得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一個平行四邊形,或一個三角形可以剪拼成一個和它面積一樣的平行四邊形的活動經驗。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對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再者,在學生有這個初步認識后,我在黑板上畫出任意的三角形,讓學生想象出另一個和它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并與其拼成平行四邊形,想象完后,讓學生實際畫出完整圖形。
三、新知運用“動”起來——積累活動經驗的再創造
學生數學知識的積累是一個不斷循環、不斷發展變化及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當然也是如此。基于這樣的情況,一堂課中學生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理解與內化往往會在課上探究后得到進一步展開與提升。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該有預謀地設計一連串能激活學生已有數學活動經驗的環節,就此依托學生已有數學活動經驗的輻射作用,一次次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反思交流“動”起來——積累活動經驗的放大鏡
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往往帶有“個人”體驗性的特征,當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應當及時地引導他們使自己的數學活動經驗“動”起來,使之條理化、清晰化、系統化,使之上升到方法和策略的層面,成為“共性化”的東西,完成從“量變”到“質變”、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從而更好地用來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數學課堂需要實踐,需要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自我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有力依托,因此教師要從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出發,注重積累并適時提升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只有“動”的課堂才能調動學生的腦、手、口,也只有“動”的課堂可以讓學生感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幫助學生獲取具有數學本質的數學活動經驗,建構數學模型、數學思想方法。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