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美麗、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引領國家建設與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林業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本文從林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入手,針對當前林業發展現狀,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策略,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林業管理;發展策略
林業是重要的生態物質資源,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林業管理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工具,林業產業經營要高度重視林業管理。生態文明社會是當前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之一,強調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為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管理應當在可持續發展科學理念指導下,遵守生態文明的相關理念,加強和優化林業管理,推動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
1、生態文明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簡述
1.1可持續發展概念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聯合發布《我們功共同的未來》報告,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并對其定義做出了具體解釋,即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此后,可持續發展概念享譽全球,備受世界各國認可,成為各個國家發展建設的主要指導思想。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分別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其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眾所周知,生態是人類社會賴以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生存與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自然條件,自然條件的優劣程度勢必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1.2林業可持續發展
1992年,世界環境發展大會上首次提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此時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早已進入世界各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社會合力,即人口素質、人口容量、文化道德、公共意識等;第二,經濟能力,即資源、能源、資金、信息的使用效率、效益和增長率等;第三,生態支持力,即生態還原力、生態自我調節力、環境承受力等。
2、我國林業發展現狀
2.1林業發展的階段
林業是以為林木經營和管理為基礎的公益事業,主要從事林業保護、保護性資源經營、森林撫育、森林再造等。縱觀我國林業發展歷史,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林業發展階段。在這一發展階段內,為國家工業化發展提供積累,大量的采伐森林資源;第二階段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實行“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政策。逐步探索林業產業發展改革工作,但是改革成效遠遠不如其他部門;第三階段是可持續發展的探索階段,我國林業目前正處于這一階段。受1992年提出的林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我國提出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林業發展走上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2.2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在幾十年發展過程中,由于經濟的誘惑,破壞性的林木采伐時有發生,嚴重損壞林業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文明下,我國林業發展必須采用科學的經營管理方式,改變過去的濫砍濫伐等不良現象,否則將葬送林業發展。基于此,提出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3、生態文明下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策略
3.1增強思想認識,強化組織領導
為了進一步加強林業資源管理,首要工作是從思想上認識林業管理的重要性,重視林業資源的管理,全方位、多角度對林業管理進行統籌安排與規劃布局,使林業管理在科學管理下逐步實施,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此外,還要加深工作人員對林業資源管理的責任感,嚴抓宣傳與重點管理工作,動員全體工作人員積極參與林業資源管理,使林業管理的各個方面都達到標準要求,推動林業產業健康經營管理。在宣傳工作上,在傳統方式基礎上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標語、電臺、電視、互聯網、手機等渠道進行林業資源管理工作宣傳,加深群眾對林業資源管理工作的認識,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林業管理工作,建立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林業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林業管理水平。
3.2準確定位林業管理,建立健全的配套制度
3.2.1對林業管理進行準確定位
林業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扮演著多重角色,功能也十分多樣化。有時以生態效益為主,有時以經濟效益為主,有時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實行開放性的采伐政策和“一刀切”的禁止采伐政政策,或“分林到戶”,無論哪一種方式,都不能實現林業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降低林業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要進一步認識林業資源管理,準確定位林業管理,對林業管理的目的、方法、路徑等加以明確,同時實行差異化定位管理,確保林業管理定位符合各個地區林業產業經營發展的實際情況,為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2.2建立健全的配套制度
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想實現這一宏大目標,應以健全的配套制度和法律法規為基礎。為此,針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需求和現狀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配套制度。目前,我國與林業資源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相關的配套設施條例。這些法律雖然體現了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理念,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實施時間長,不能完全滿足林業管理實際訴求。因此,要立足長遠發展,針對當前林業管理訴求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這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立法上創新立法原則,重新確定立法思路,主要體現違法違規現象懲處上。以往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懲治上的力度小,不能濫砍濫伐等破壞性行為加以嚴格懲治,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實現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對此,要建立嚴謹的懲戒制度,并認真嚴格的實施,對林業管理中的違法違規現象進行嚴格懲治,這包括直接負責人和行政責任人,嚴格追求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確保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效果。
3.3依托科技發展林業資源,加強伐區林業資源監管
3.3.1借助科學力量進行林業資源管理
從實際情況看,我國林業資源管理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甚至帶有一定的滯后性,要全面加大科技技術引入和研究,發展林業技術,提升林業經營與管理工作的技術含量。同時,加快林業技術成果轉換,借助科技力量發展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如,引入新品種、新的栽培技術,實行科學造林、科學管理,不僅能增強科學造林質量,還能提高林業資源管理成效。
3.3.2加強伐區林業資源監管
林業在經濟工業化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部分人出于經濟目的,只關注眼前利益,盲目的采伐林木,破壞林業可持續發展。對于這些現象,要加強伐區林業資源監管,推動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伐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加強林業資源監管,明確伐區工作的責任人,要求責任人簽訂責任合同,使伐區林業資源監管工作落到實處。另外,對伐區林業資源情況進行全面盤查,了解各伐區資源現狀,結合薄弱環節確定監控范圍,嚴查濫砍濫伐等違規現象。鼓勵群眾對林業資源管理進行監督,一經發現違法亂紀行為,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加以懲處,做好林業資源的監管工作。
3.4深化林業經營管理思維
林業管理是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工作。為了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要將工作的落腳點放在林業管理上,持續深化林業經營管理思維。因此,林業工作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培養他們的林業經營思維,創新林業管理理念和方式,開創林業管理的新視角、新局面,促進林業管理發展。工作人員是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者和實現者,只有他們提升了自身的林業經營管理理念,才有助于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結論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下的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要加強思想宣傳、林業技術發展、法律法規完善及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培養等工作。通過這些方面的一系列發展措施,深化林業經營管理思維,提升林業管理技術水平,為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創造有力條件。
【參考文獻】:
[1]覃超和.生態文明下的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03):167-168.
[2]張玲.基于生態文明下的林業管理及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17,34(04):137.
[3]李靖彤.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方法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3(36):285.
[4]劉樹鵬.基于生態文明視野下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技服務,2016,33(10):95.
[5]蘇峰華,李艷玲.試析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戰略[J].中國林業產業,2017,24(03):135.
作者簡介:王金玘(1984.11-),男,壯族,廣西南寧人,大學專科,主要從事林業質量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