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坤 王藝穎
[摘要]:
近年來為了保護逐漸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的生存家園國內外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管理運轉一定程度在對保護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相當貢獻。然而自然保護區多建立在自然環境保存較好、經濟較落后人民生活貧困地區。保護區建立后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嚴格禁止使用,周邊社區失去部分發展機會,貧困與生計成為問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不僅是著眼于生態效益,還應該關注百姓的生計生活,考慮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
[引言]:
隨著國內外眾多環境問題的凸顯,保護與發展日漸引起各國的重視,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已成為資源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保護區工作不斷取得進展,政府對保護區的重視程度愈加提升。當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對自然保護區的功能有一定的轉變,在資源保護的同時也注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積極探尋保護區功能轉向協調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1、研究區概況
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83成立,2012年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云南省大理州第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云南省西北大理州云龍縣境內,總面積在14475km2左右,保護區由南北兩個片區組成,南片區是以天池為核心的天池片區,位于云龍縣中部,涉及諾鄧鎮、舊州鄉和寶豐鄉,面積為6630公頃;北片為龍馬山片區,云龍縣城向北60余公里,與怒江州蘭坪縣接壤,且全部位于檢槽鄉境內,面積為7845公頃。天池保護區有獨特的高山湖泊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2、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關系
2.1自然保護區建立與周邊社區發展的同一
自然保護的管理與周邊社區的發展有著同一性。一方面自然保護區的建立能夠有效的保護好區域類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以維持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有利于子孫后代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區管理的介入,周邊社區可以爭取更多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支持項目,更多的資金、技術以及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對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從最終目的來說都是共通的,自然生態好、百姓生活好、社會發展好。
2.2 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發展的沖突
2.2.1 土地及其他權屬的沖突
建立自然保護區將一定的區域的國土劃歸國有集中管理,雖然大部分地區人跡罕見,但是小部分區域原來是周邊社區居民的生計飯碗。將這部分土地劃歸保護縮小了周邊社區的發展空間,當地居民不能如以往耕耘收獲,進山采伐也收到諸多限制,農民失去土地生計直接受到影響。
2.2.2 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沖突
自然保護區建立之前保持傳統生計方式,大山和江河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保障。自然保護區建立后,保護區內不得任意砍伐、珍稀動植物建檔保護不得采獵、不得濫開耕地、不得攜帶火種入林區等限制,當地居民經濟來源受限,收入減少,生計發愁。除此以外還有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的頻繁活動,毀壞莊稼,導致糧食減產經濟受損。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長遠計應該得到有效的保護,但是保護區周邊居民的生計也得維持。
3、 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困境
3.1資源維度
基于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沖突,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困境的資源維度,主要是當地社區對自然資源的高度依賴影響可持續發展。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受當地交通等區位條件的影響,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有限,出于發展考慮周邊社區不得不充分發現和利用本地的資源,其中以有限的自然資源為主。無論是基本生活還是生產,對當地自然資源的依賴度均居高不下。以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為例,周邊社區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取暖需要薪柴,進山尋找不可避免;習慣的“依山靠山”,菌類、藥材等林下資源在采集季節周邊社區居民會采集,一是改善生活再是換取零錢增加經濟收入。在以野生菌聞名的云南,對于菌類的采集量逐年增加。
然而,隨著人口的逐年增加和開發利用強度的不斷增強,自然資源的更新程度遠趕不上周邊社區居民需求的發展速度。自然保護區作為特殊的保護生態環境的區域,一定的法規、條例限制對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利用。這樣發展與保護的沖突,使得依賴自然資源發展的周邊社區的可持續性下降。
3.2 經濟維度
出于對保護區需求的考慮,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的發展不能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整體的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方向無法實施。考慮當地的實際,多是保持和發展原有的傳統農業主導型產業,旅游資源較豐富的區域適當發展一些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受當地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環境承載力的影響,旅游業發展多采取非大眾旅游的方向,控制游客流量,減輕對當地環境的影響。云龍天池保護區所在的云南省作為旅游大省旅游資源比較優勢較明顯,但是由于旅游資源以及開發方式的相似性,區域內不可避免的競爭激烈。自然保護區不同于商業的化的開發模式和強度,整體對旅游的吸引力較低,而且受季節影響,游客數量不穩定,依靠旅游的服務業也會出現淡季和旺季。考慮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面臨發展方向選擇以及發展模式的困境。
3.3生計維度
由于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生計方式單一、資源依賴度高、科技含量低的特點,使得保護區周邊社區的生計可持續面臨一定困境。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地處橫斷山區,交通閉塞,與外交流較少,生計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傳統的種植和養殖,缺乏多樣性,生計方式單一。種植以牛等畜力,機械化水平低;種植作物多是傳統品種,產量低;種植所需肥力主要來源于農家肥,增產抗病蟲害不明顯。而且養殖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養殖,主要供家庭生活,創收較少。保護區周邊社區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均對當地自然資源有著高度的依賴,受自然環境影響習慣以往的生產生活。近年來保護區周邊有些居委會嘗試農業土特產品合作社,主要借助網絡等外界平臺從事土特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然而效益不高,并未取得預期的成效,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周邊社區的產品科技含量低,相應附加值提高難度也大。得益于云南省旅游發展熱潮以及一些媒體宣傳,云龍旅游以及諾鄧火腿等特色產品有一定的發展,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第三產業有所發展。但是總體而言,第三產業的貢獻率不高,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生計方式傳統,自然資源依賴程度高,持續性亟待提高。
4、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4.1 農戶認知度
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周邊的社區居民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的主體之一,對自然保護區保護意義的認知度不高、對依賴自然資源獲得收益的認知度有限、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成本認知度缺乏、以及對于經濟補償的認知度狹隘等多方面的認識不足,加大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轉型發展的工作難度和降低落實質量,影響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4.2 生產技能
由于保護區位于交通閉塞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多就地取材,所掌握的生產生活技能也多是針對當地使用自然的情況,受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限制生產技能缺乏。自然保護區嚴格管理后單一的生產技能嚴重的制約保護區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4.3 社區共管效率
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建立時間較短、社區共管經驗不足以及保護區周邊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情況,使得保護區周邊居民對于共管的認識不全面,而且由于相關部門共管缺少資金、共管項目單一以及深入不夠等因素制約使得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共管項目不持續、效率低下。缺乏社區的參與,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支持,隨著自然保護區工作的深入開展,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影響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4.4 機會
保護區周邊社區之所以貧困一定程度受自然保護區建立的影響,失去了一些發展的機會。一是以往進山增收的機會受限,二是引入高效高能耗產業因自然保護區建設需要不得不擱淺。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失去以往生計來源同時短時間內不能與社會外界發展同步,新的生計發展機會的發掘需要一定的過程。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保護區周邊居民的生計受到威脅,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5、保障云龍天池保護區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5.1 加強宣傳,轉變認識
對于自然保護區保護與周邊社區傳統生計的博弈,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宣傳,轉變當地居民對自然保護區的認識,打破當地居民對傳統生計的依賴。通過宣傳增強當地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增強新的生計提高生活水平的信心。加之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周邊民族聚居的特點,宣傳工作在加大頻率的同時,更要注重方式方法,讓當地居民真正的理解和支持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
5.2 社區共管,提高當地居民參與度
增加參與和賦權,保障社區共管項目的可持續性。能夠讓居民參與規劃決策,并及時的從當地反饋建議信息,雙方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共贏。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雖然不能如以往進山采伐,但是他們對山里資源情況熟悉,自然保護區相關管理部門可以開展社區共管。一是適當的給周邊社區居民增加就業機會減輕生計壓力,再者周邊社區居民參與自然保護區的實際管理保護,可以從意識方面降低對周邊社區居民對自然保護區影響其生計的抵觸,為更好的生計發展增添信心。
5.3 技術引入
積極的引入新技術新能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西鄰怒江,東經沘江,山高谷深河流有一定水量,合理的開發水能資源。農戶家庭養殖較多牲畜可大力發展沼氣,解決當地能源問題。在保護與開發模式下,鼓勵企業尤其是生態綠色新能源企業引入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不僅有利于保護區的多層次保護也能為當地居民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除此以外,引入和吸收先進的管理經驗,建立復合生態系統,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投入產出效率。
5.4 多產業促進發展
要使得自然保護周邊社區的生計發展減少對自然保護區類自然資源的依賴度,相關部門就要提供生計替代,優化產業結構,使得農民生計多樣化。在以農業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將第一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為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多產業發展模式,增加當地經濟發展的多樣化,增加當地居民生產方式轉變的選擇多樣化。充分利用保護區周邊的各種有利條件將少數民族文化加以轉化利用發展特色產業,如生態旅游、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合作社發展以及其他自然資源的生態加工產業鏈延長等多種方式方法。
5.5 補償落實、適實差異化
將對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的補償落實到實處,確保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由于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位于民族地區周邊生活著白族、傈僳族等不同民族,故而相關部門應該在加大保護專項資金的投入的同時,根據不同民族的生活實際情況建立差異化的補償機制。
5.6 教育培訓
一方面是生態環境教育,另一方面是生產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是解決農戶資源依賴度的有效途徑之一。開展教育技能培訓可以增加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的發展門路以及自我發展能力。而且借助教育培訓的平臺,管理部門能夠適時的為社區居民提供最新的外界發展信息,以助于他們更好的抓住機遇,實現發展,擺脫貧困,實現生計可持續。
6、結語
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的生計可持續不斷隨著社會進步與科學發展發生著變化。當前的一些制約生計可持續因素隨著時間推移將迎刃而解,現在的一些對于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生計可持續的保障對策、建議措施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不能發揮作用。因而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的生計可持續,隨著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日漸完善以及保護區周邊生計方式的多樣化轉變,保護區周邊社區的生計可持續的挑戰需要新發展模式和應對辦法。
[參考文獻]:
[1]王昌海,崔麗娟,毛旭鋒.保護區周邊農戶對綠色農業認知度分析[J].生物多樣性,2012,06:735-744.
[2]劉銳.共同管理:中國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和諧發展模式探討[J].資源科學,2008,06:870-875.
[3]郭連超,陳傳明,侯雨峰,胡國建.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居民生計博弈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11:1319-1322+1328.
[4]吳麗媛,陳傳明,侯雨峰.中國自然保護區社區農戶生計的研究進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6,04:919-923.
[5]周覓.社區共管下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農民生計改善研究——以云南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糯有上寨為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5:81-86.
[6]劉靜,歐陽志云,苗鴻,徐衛華.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08: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