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全
摘 要:21世紀教育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初中數學教師要把握時代的脈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還存在各種問題,簡要概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幾點看法,希望以此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初中生整體理解水平較弱,缺乏抽象思維,學生對一些相對抽象的知識點的學習感到十分吃力。這與初中生的發育情況有較大關系,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無法對一些抽象的知識有深刻的理解。面對各種公式、圖形,初中生可能會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中,此時倘若初中數學教師未能掌握教學的技巧,無法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學,學生很有可能受到打擊,從心理上開始排斥數學學科的學習,最終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導致課堂教學有效性降低。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有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普遍比抽象思維能力強,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習慣性地用形象思維,但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需要抽象思維,此時學生就會陷入困境,無論怎樣發揮想象力也無法準確地掌握某個知識點。此外課堂缺乏個性、忽視合作學習、未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等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學工作者必須對此高度重視。
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展開個性化的課堂教學
21世紀教育背景下,個性化課堂教學成為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內容之一,個性化課堂教學更加符合我國人才培養的需求,展開個性化教學將有利于培養更具有創造性的新時代人才,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對此高度重視。開展個性化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注意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概率初步》的知識時,初中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點設置個性化的教學。個性化的教學體現在課堂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課堂導入方式個性化、教學手段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個性化等等。在教學隨機事件知識點時,數學教師可以先通過提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生帶入某一特定場景中去:“同學們,你們抽過獎嗎?都抽中了嗎?”對這一類問題,學生往往很愿意參與,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自己抽獎的經歷,接著教師再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每次都抽中獎啊?你們覺得每次都抽中的可能性有嗎?”教師的這一問題瞬間抓住學生好奇求勝的心理特征,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課堂參與性大大提高,教師再順勢引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這樣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會更高。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數學教師把握了學生的關注焦點,再巧妙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事情結合起來,教學效果自然得到改善。個性化課堂教學包含較多的內容,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打開思路,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關注“學困生”,以學生為主體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數學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手段,堅持以學生為本,對班級中的學生一視同仁。對于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墨守成規,而是要高度關注每個學生,為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計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循序漸進地推進教學。值得注意的是,班級中的“學困生”往往是提高課堂有效性最大的困擾,教師必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指導“學困生”。初中數學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學困生”,在平時教學中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找出學生成績差的原因,多鼓勵學生,多給這部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在教學“中心對稱”這一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簡單的圖形,然后逐漸加大難度,讓學生仔細觀察其中的變化與規律,圖形帶來的視覺效果十分直觀,只要善于觀察,我們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數學教師可以讓“學困生”回答問題,難易適中的問題既能夠鍛煉學困生的數學思維,還能夠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將網絡與合作學習緊密結合
初中數學教師要學會將網絡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借助網絡的優勢進一步提高學生合作的水平,加強學生的合作技能,通過合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這就考驗學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判斷能力,小組成員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尋到完成任務的最佳方式,并進行明確的分工,做好細節的部署。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的作用是打開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靈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也會提出種種假設,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學生不要依賴網絡,而應當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和實際演算得出結論。此時學生便可以借助網絡來進行結果的驗證和補充完善,教學有效性將大大提高。
如今,我們的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各有不同,同一個班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大,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能力成為初中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吳紅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南北橋, 2017(1):185.
[2]王東旭.關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2017(1):235.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