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峰
摘 要:物理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一部分,根據新課標的指示,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實驗能夠更深刻地了解物理知識,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實驗探究堅持不懈的精神。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
物理實驗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比如語文就是概念性很強的學科,物理實驗教學是以物理課堂教學為基礎展開探究性的活動。物理知識的獲取來自于實驗的結論,實驗也是對物理知識的驗證方式,兩者是互相牽制、互為因果的關系。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重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指導,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此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我簡單地發表一下看法。
一、設置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物理之所以成為一門學科,離不開人類的探究,在人類不斷探究的過程中,物理知識被大家廣為接受。人類是天生的探究性人才,重點是看教師如何挖掘學生的探究興趣點。初中物理實驗大多數是探究性的實驗,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再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情景式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奇妙的物理現象》一章中,教師教學前可以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猜想。教師可以用玻璃罩蓋在燃燒的蠟燭上,問學生:你們覺得蠟燭接下來會怎么樣?學生會猜想,蠟燭當然是一直燃燒啊,又沒有吹滅。然后教師再放進去一支短的燃燒的蠟燭,問學生:哪個蠟燭會先滅呢?學生積極回答,有說長的,有說短的。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大家要好好觀察實驗。課堂突然就變得熱鬧起來,大家都開始積極地猜想答案,有的學生針對自己的猜想展開辯論。其實,許多實驗都是由于現象的有趣性才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再配以合理的引導,就能鼓勵學生主動猜想,從而自主動手操作實驗,為接下來的實驗教學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課堂教學為實驗作備課
一堂有效的實驗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一是學生具備一定的物理知識基礎,二是學生了解實驗的步驟和實驗器材的使用。而對實驗器材的使用,就要在實驗前對學生進行培訓。很多教師對物理實驗教學的理解只是讓學生做實驗來驗證所學知識,其實不然,科學實驗是需要具有很嚴密和謹慎的態度的。在實驗前,學生可以對接下來的實驗做一個簡單的預設,猜想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規劃實驗的步驟,最后能夠有條不紊、有層次地完成實驗,畢竟實驗的時間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學生做預設的過程也是對物理知識的回顧,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例如《長度和時間的測量》一章中,如果學生對測量長度的刻度尺的使用掌握不好,在實驗過程中,由于不熟練,學生花費很長的時間來讀刻度,就會耽誤實驗時間,影響下一個實驗的進行。再如,測量紙錐的下落時間實驗,導致實驗測量誤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學生對高度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反應過慢等都會影響實驗數據。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實驗誤差,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前的情境預設,或者課堂中實驗幾次,引導學生把握高度和反應時間。情境預設和實驗器材的熟練使用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實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教師配以實驗指導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對于實驗也是同樣的道理,教師應該把握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的地位,不能過于干涉學生的實驗,但也不能放手不管。在分組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驗進度,一旦學生有問題,教師就要對學生探究的過程進行指導、分析,引導學生繼續探究。例如《電路的基本連接方式》一章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演示電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對學生提出問題:如何讓兩個小燈泡都能夠同時工作?首先學生掌握了工作的原理,讓學生探究多種電器共同工作的原理。學生在摸索著連接線路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旁邊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實驗思路和實驗結果,掌握學生的實驗思維。學生對實驗得出結論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評論。
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起到調控的作用,學生由于知識能力的不足,在探究過程中會有很多雜亂的思路、目標不夠明確、實驗的方向偏離等問題,最終導致實驗的失敗。所以教師更應該時刻關注學生實驗的過程,必要時親自動手指導,帶領學生往正確的方向思考,提高探究性實驗的有效性。
探究活動最重要的是學生要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原因。初中物理實驗的主要教學目的在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和科學探究思維的激發,而探究要具備嚴謹的態度和高度的專注力,所以教師應該從這方面著手,設置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前的預設準備工作,時刻關注指導學生實驗,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證實驗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胡廷遠.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探討[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9).
[2]胡靜.基于新課改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12(12).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