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敏
摘 要:對于學生而言,初中是一個最為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正處于青春生長期,初中生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思考
初中生處于青春生長期,心理健康問題也在這一階段出現最頻繁,這一現象使得教育者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下文對目前我國初中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的教育經驗提出建議。
一、初中生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負擔過重)
就中國傳統而言,中國大多數的家長都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也就使得家長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孩子,他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過高期許孩子,使得最終的期望變成失望。這一現象,從很大程度上而言,無疑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一些承受能力較差的孩子,挫折的出現不僅會影響他的自信心,同時還會減弱他的上進心,嚴重阻礙了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尤其是在孩子考試的過程中,孩子出現焦慮現象,家長這時候卻只在乎孩子的成績,并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從而使孩子在考試過程中就顯得更加焦躁不安,更為嚴重的情況便是,孩子開始反感家長、反感學習。
2.家庭原因(父母的教育)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和老師的教育有聯系,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作為孩子生活的第一個“社會”,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氣氛過于壓抑、緊張,父母之間矛盾多,相互埋怨、不信任;抑或是對子女過于嚴厲、溺愛等,都會讓孩子產生“抑郁”“暴力”“專制”等現象。孩子的生活觀、價值觀、行為方式等沒有按照家長的思維前進,這就導致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代溝和隔閡更深,自然逆反、沖動、暴躁、無獨立性等不良心理問題也隨之出現。
3.社會因素(人際交往)
學校作為孩子的第二個“社會”,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就分為了三種,其一,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其二,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其三,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上述文章中已經簡要敘述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事宜。該段就主要針對第一和第二種關系進行敘述。與老師的關系,其實和家長一樣,有句俗話叫“老師是孩子的第二個媽媽”,這樣的稱呼也就意味著,老師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信任,給予過高的期望,從而使得孩子產生了抵觸心理;同時老師的認識偏差也會導致孩子出現壓抑的不良心理,最終導致孩子孤僻、蠻橫不講理。第二,初中生在與同學的相處中,他們對友誼的重視是不容忽視的,集體的歸屬感能讓他們和睦相處。但如果同學排斥,相處不融洽,這樣的現象一旦出現,會導致初中生產生自卑的心理,導致其孤僻,不敢與他們交往相處。
二、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1.全面滲透,整體推進
眾所周知,初中生是小學教育向高中教育的過渡階段,也是學生從少年向青少年的過渡期,因此,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勢在必行。與此同時,在進行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應對個別學生給予更多關注,根據他們自身特點開展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身心的和諧發展。在進行該項工作的過程中,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個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分級實施,重點分析,無論是在學科、活動、德育等方面,都應給予更多的重視,這樣才能促使學生自我心理素質更好地發展。
2.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教育活動
學校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的主要任務。為了更好地幫助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發展,學校應嚴格按照教育學的原則,遵循心理學,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多樣性心理教育活動的開展,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促使他們樂觀、積極向上。
3.對家庭教育的指導給予高度重視
家人是影響學生心理的關鍵因素。因此,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對家長進行指導。例如,在教育學生的方法中,可以通過開展家長會,對家長進行指導以此幫助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知,為學生構建更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4.重視情感教育,以保證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長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情感教育,要以身作則,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不斷努力以達到實現奮斗目標的目的。例如,學生積極上進心理品質的培養、在生活中養成作息規律的好習慣,以此幫助學生身心健康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要想做好初中生心理教育,保證初中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對該學科的重視程度,必須持之以恒地完成該項工作任務,進而促使我國教育事業長久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忠心.家庭教育學:教育子女的科學和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襄渝、江易華.青少年性心理困擾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0).
[3]倪嘉波、張麗霞.青春期性心理的主要表現及教育[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2).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