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潮
摘 要:小學語文是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連的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審美情感,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使學生豐富知識面,完善知識體系,還能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水平,實現以讀促寫,所以要在新課程背景下不斷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從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促進師生相互交流,創新閱讀教學模式,合理運用教學評價等方面來研究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老師能夠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深刻掌握閱讀教學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并且使學生學會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能在課下自主閱讀,增加閱讀量,豐富知識量。但是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氛圍嚴肅,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評價不完善等問題,所以主要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定的教學策略。
一、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觀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是老師進行“灌輸式”講授,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就需要老師在備課環節不僅要仔細研讀閱讀教學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進行教學設計,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為學生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參與性。
二、促進師生相互交流,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不能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時指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所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相互交流,這樣才能使老師更加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基礎和學習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制訂具體教學目標,實現因材施教;同時也能使學生對老師的教學風格、教學方法有了進一步了解,從而在課前準備環節可以更有效地進行閱讀內容的預習。
例如,學習《草船借箭》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周瑜和諸葛亮對話的語言特點和人物性格;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設置具體的教學目標,對于閱讀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使其掌握閱讀中的生僻字詞,并且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閱讀內容;而對于基礎較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就要在基礎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并且在課下能夠對三國演義有一個整體的閱讀。
三、創新閱讀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不斷進行創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閱讀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是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將學生科學地劃分成不同的小組,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加強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可以是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閱讀內容進行分析,劃分結構,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論采取哪種教學模式都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法等靈活運用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活躍,效率更高。
例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老師可以先通過為學生播放一段影像視頻進行閱讀教學的導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上來;然后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自主閱讀教學內容,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可以更好地使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合理運用教學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評價貫穿于語文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老師要合理運用教學評價,使評價內容更加全面,不只是局限于對最后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的整體表現,以及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方法等,使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學評價的合理運用還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既要包括教師的評價,還要有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使學生多角度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老師要及時更新觀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學生也要積極投入到教學中來,與教師進行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許海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6):210.
[2]王友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82,130.
[3]閆冰,張蕾.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5):325-32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