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琴 梁中魁
摘 要 選修課是研究型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擴大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培養“創新、創造、創業”型學生的關鍵途徑。本文在調研學生對選修課滿意度的基礎上,對現有選修課程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改進方法,以提升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支持。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學分制 選修課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33
Research on Teach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lective
Course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SHENG Zhiqin[1], LIANG Zhongkui[2]
([1] School of Pow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Electiv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in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It can enlarg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is the key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cre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elective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elective courses, finds out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lective course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training compound talent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credit system; elective courses; teaching quality
0 概述
高等學校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一所大學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的體現。[1]課程設置及編排是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對于技術性較強的工科專業而言,選修課能拓展學科視野、深化學科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特長,是突破專業壁壘、實現學科交叉與融合的有力保障,在推進研究型大學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目標的實現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分制是近年來各大高校都在進行的一項重要改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規劃等在網上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與任課教師,可以進行試聽、撤課、重新選擇通識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學分制給了學生極大的自主權,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習效果,同時,學分制下學生自由選課的壓力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益處,選課人數過少的課程可能面臨著被取消、撤掉的風險,此種情況下教師需要思考如何通過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更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吸引更多學生選課。如此,一種良性的競爭機制逐步成型,教師教學熱情被激發,教學改革動力明顯增強。
學分制對于高校整體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顯著的效果。然而,隨著學分制改革的逐步推行,自由選課導致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選課人數呈現出較大的分散度、教學質量差別日趨明顯,隨之而來的教學問題也日益凸顯。[2]具體表現為:部分課程每年選課都是場場爆滿,有些甚至出現由于人數限制、教室容量要求等因素而導致學生選不進去的情況;而其他一些課程則鮮有人問津,不得不每年開設之后又因為人數過少而撤課。
1 調查情況
為了探究以上現象出現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解決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本文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W學校D學院的7個專業、4個年級的學生進行565份取樣調查,調查學生對于所開設的公共選修課與專業選修課的評價情況,各選項按照對問題的認可程度計分,按照1~4分的標準來計,分數越高表明認可程度越高。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通過專業理解、教學態度與條件、教學方法與技術和教學效果等5個評價指標來梳理教學要素,各個評價指標又細分為幾個打分項,各評價指標得分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出,縱向比較來看:
(1)“專業理解”平均得分僅為2.426分,而其中的“您對本專業的辦學定位、職業前景的了解”中,只有6.9%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多數學生對于專業的理解、培養方案的掌握以及課程設置的情況很不了解。
(2)“教學態度與條件”相對得分較高,其中“您認為教師上課投入,充滿激情與活力”一項,非常滿意的占到19.23%,比較滿意的占到66%。表明整體而言,學生認為教師普遍都能做到認真備課、批改作業、悉心輔導學生、關心愛護學生。
在調研學生選修課依據時,情況見表2:
學生選修其它專業的選修課時,情況見表3: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由于受到自身認知能力的限制,無論是自身的專業選修課還是其他類別的公共選修課,學生自由選課時首先考慮的是對課程是否感興趣而不是對構建自身知識體系有幫助的課程;其次才是考慮到專業知識的需要。
從表3可以看出,有相當數量的學生(11.6%)在滿足最低畢業學分要求的前提下不考慮選修其他的選修課,只要能正常畢業就行。
上述問題就容易產生學生的興趣度與知識體系以及知識結構的點、線、面不相吻合的問題。學生所選的課程內容較分散,不能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點、線、面以及知識網絡,對于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專業度與系統性有較大影響。
在課程設置方面,對于“專業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情況見表4:
對于問題“哪部分課程所占比例應當增加”,情況 見表5:
由表4、表5可以看出,只有50%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合理,除去9.5%的學生沒有研究了解過課程設置情況外,余下40%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一般甚至不合理。表明培養方案中選修課開設參差不齊,沒有系統性與整體的規劃,對學生的選課指導也較少,難以滿足研究性大學培養高端人才的要求。
同時,通過調查學生希望增加哪些選修課程可以看出,相比公共選修課,更多的學生(約63%)希望多增加專業選修課,表明學生認為目前所學課程對于構建完整的專業體系尚有欠缺,他們希望多開些專業課程來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專業素養。
教學內容方面見表6:
整體來看,多數學生認為課堂教學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邏輯性強。縱向比較,就“不同意”與“非常不同意”一欄,“課堂教學內容貼合實際應用”與“課堂教學內容反應學科前沿知識”比另外兩項占比要高,反映出課堂內容雖然信息量夠、包羅范圍較廣并且結構安排的合理有序,但是可能與實際應用結合不夠,并且更新換代較慢,授課時沒有加入學科的前沿知識,學生不能了解掌握學科最新動態。
2 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要提高研究型大學的選修課教學質量,需要一段長期的摸索與實踐,更需要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組織、機構協同配合。
學校與學院需要提高對選修課建設的認識,加大選修課建設的力度,調整選修課比例。優化選修課結構,建立科學化的選修課體系。同時,需要合理制定培養方案,科學化課程設置,有規劃、有重點地選擇一部分選修課程進行重點建設,控制選修課的總體數量,合理配置各類選修課,優化總體結構,保障學生有課選,充分滿足學生選擇各類選修課的需要。
同時,為了方便學生了解各類選修課,在學生在進行課程選修的過程中能夠事先了解各類課程的大致內容,學校或者學院可以采用選修課數據庫或者資料庫的方式將所有選修課進行歸納整理、匯編成冊,內容可以包括課程名稱、課程簡介、培養目標、課程大綱、教學日歷、考核方式等;形式多采用簡潔明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字、視頻、圖片等。
其次,對于課程本身,教師要科學設計選修課內容,確保選修課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也需要改革課程的授課方式,多采用開放式/啟發式授課、研討式教學,增加實驗與動手課時等方式;小班授課能夠提升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深度與速度,大班授課重在普及科學性知識,因此,在選修課實踐中,教學需要根據自身課程性質選擇小班授課或者大班授課。同時,教師要注重更新授課內容、增加前沿學科知識、將實際科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學中,使學生即學即用,增加知識掌握的深入與廣度;改變考核方式,由傳統的課堂試卷考試模式改為開放性題目、結題報告的形式,如果想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改為PPT匯報的模式。最后,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教學質量與水平,以自身魅力吸引學生,用豐富學識教導學生,以言傳身教影響學生。
第三,各專業負責人、教學管理人員與輔導員要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加強學生專業教育,提升學生專業認知,磨礪學生專業素養;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了解所學,盡早樹立起學生的全局觀、人生目標,促進學生盡早進行人生規劃,根據自己畢業后的規劃合理安排各選修課程的選修與學習;對學生做好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端正學生學習態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風建設,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杜絕不良習氣,避免產生為了輕松通過考試而盲目選擇選修課情況的出現;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選修部分人文社科類課程,在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完善學生選課服務工作,提升學生選課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玉田等.學校教育評價[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33.
[2] 林萱等.淺析大學選修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6(11):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