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 阿瑟·米勒是20世紀美國三大戲劇家之一。其代表作《推銷員之死》具有強烈的社會意識和批判精神,成為了西方現代悲劇的典范。大多數評論家和學者從多種角度對該劇的悲劇性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而對其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女主人公琳達·洛曼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劇中的女性形象,進而揭示了該劇不僅僅是威利·洛曼一個人的悲劇,也是身為普通家庭婦女琳達的悲劇。
關鍵詞 《推銷員之死》 女性形象 悲劇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65
Talking about the Female Tragedy Image of Linda in "The Death of Salesman"
LI Ting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50)
Abstract Arthur Miller is one of three great American playwrights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masterpiece "The Death of Salesman", with a powerful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spirit, has become the classic of western modern tragedy. Most of the critics and scholars have made lots of research on this tragic play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but research on the images of women in this play is rare. Therefore, this author of this paper, taking the heroine Linda Lom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her image to reveal that this play is not only Willy Loman's tragedy but Linda's tragedy.
Keywords "The Death of Salesman"; image of women; tragedy
0 引言
阿瑟·米勒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劇作家。其戲劇作品具有強烈的社會意識和批判精神,因此曾被馬丁·戈特弗里德(Martin Gottfried)贊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其經典作品《推銷員之死》一經發表,在美國戲劇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獲得了紐約劇評家獎和普利策獎。該劇作無論在思想的深度上還是技巧的純熟上,都對美國戲劇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銷員之死》講述了把推銷員作為畢生職業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慘故事。為了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推銷員威利一輩子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但威利在工作中處處失利,再加上兩個兒子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便心灰意冷并企圖通過制造撞車事故為兒子們留下一筆兩萬美元的保險賠償金,最后該劇在他凄冷的葬禮中落幕。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將注意力放在了該劇作悲慘的故事情節、殘酷的社會現實以及男主人公“美國夢”的破碎等方面,卻缺乏對該作品中米勒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女主人公琳達·洛曼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劇中的女性形象,進而揭示了該劇不僅僅是威利一個人的悲劇,也是身為普通家庭婦女琳達的悲劇。
1 琳達·洛曼的女性形象
米勒在該劇中不僅刻畫了“美國夢”,而且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表面上她只是父權制下的悲慘女性,其實她還是整個悲劇的幕后推動者,更是整個社會下“美國夢”的犧牲品。
1.1 父權制下的悲慘女性
一個女性在家庭中要扮演兩大角色——妻子和母親。但家庭生活及社會的變化以及自身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所經歷的獨特體驗,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兩種角色的扮演。作為威利的妻子和兩個孩子的母親,琳達在父權制的壓迫和剝削下,努力扮演著這兩個角色。
1.1.1 對丈夫完全付出的好妻子
在父權制下,男性不僅是經濟生活的主宰,也是女性的主宰。因此,女性缺乏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作為一個傳統的家庭婦女,琳達把所有的生活重心全都放在了丈夫和兩個兒子身上。就像劇本一開始作者對琳達狀態的描寫一樣,“她通常是個樂呵呵的人,但多年來已經形成克制自己的習慣,絕不允許自己對威利的表現有任何不滿。”她理解丈夫的不辭辛勞,千方百計地在生活上處處體諒他。
除此之外,為了維護威利可笑的自尊,琳達每次縫補衣服的時候還必須避開威利,生怕讓他看到而發火。無論琳達怎樣全心全意地為丈夫、為家庭奉獻付出,威利最終還是背叛了她。而威利卻把自己的背叛辯解為孤獨,“我根本就不在乎她,我就是太孤獨了,我孤獨的要命”。可琳達不僅原諒了他,而且依然全心全意地愛著他。
1.1.2 對孩子不管不顧的壞母親
琳達的確是一位好妻子,但卻不是一位好母親。琳達完全被威利取代,缺失了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和培養。在教育上,威利不重視文化知識,對兒子哈皮調戲小女孩的行為視而不見;在培養上,威利從小就把“美國夢”的思想灌輸給兩個兒子,并教導他們只要有好人緣就能成功。結果大兒子一事無成,偷竊成性,小兒子只一心玩弄女人。
另外,當威利力不從心、衰敗失意的時候,雖深感無能為力,但琳達卻盲目地在精神上給予威利支持與鼓勵,讓他重新振作起來。可琳達對兩個兒子的關心遠沒有關心丈夫多,甚至態度冷淡。當他們打擾或激怒到威利時,這種情況尤為突出。琳達曾對兒子說過這樣的話,“你不能僅僅來看一下威利就算了,對我來說,他是世界上最親愛的人,我不能讓任何人覺得他是多余的、卑賤的。你最好現在就作個決定,親愛的,你沒有退路。要么尊敬他是你的父親,否則你就不要再到這里來了。”
1.2 威利悲劇命運的幕后推手
米勒在劇中刻畫的琳達是一位傳統的家庭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琳達對丈夫百依百順,而她卻無形中促成了丈夫威利自殺身亡的悲劇。
琳達對丈夫威利的逆來順受,是傳統社會對合格妻子的普遍要求。她不僅愛威利,還崇拜他是個英雄。而這種崇拜不但使她甘心情愿忍受威利的壞脾氣,而且使得威利在父權制的影響下更加狂妄與自大,從而為自己定下了不切實際的人生目標——“美國夢”。在威利眼中,推銷員是一份了不起的職業,只要憑借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能獲得成功,實現夢想。
琳達對威利“美國夢”的盲目支持使得威利無法認識到,殘酷的社會需要遵循弱肉強食的競爭原則,因此他的“美國夢”根本無法實現。每當威利事業受挫、對自己工作能力產生懷疑的時候,琳達明知丈夫沒有過人之處,卻總是巧言安慰,將威利稱作是一位優秀的推銷員,并用非常肯定的語氣給予丈夫信心和鼓勵。這讓威利再次變得信心十足。琳達對丈夫的支持與關愛,在無形中“把那剛剛開始有點覺醒的威利又送回到他的夢,使他不能自拔”。
其次,琳達對兩個兒子教育的缺失使得威利依托兒子實現的“美國夢”不得不破滅。在傳統父權思想的影響下,威利將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可兩個兒子一無所成。雖然對兒子的劣跡心知肚明,但為了讓威利在兒子們身上看到希望,每當被問及兒子的情況時,琳達總是稱贊兒子勤勉上進。她還不斷勸說兒子,讓他們體諒威利工作的不易。最終,兒子比夫延續了威利的“美國夢”,在家做體育用品生意。這重新讓威利看到了希望,并積極為兒子出謀劃策。
1.3 “美國夢”的犧牲品
當時的社會往往根據物質財富來判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可,男人為名利而努力拼搏。但威利和他兩個兒子在打拼事業或耽于享樂時,似乎從來都沒有顧及琳達的感受,最終導致了家庭的分崩離析。而琳達卻是威利“美國夢”的直接受害者。
琳達是一個溫柔體貼卻沒有主見的女性,在父權制下她無法改變威利的人生觀。威利工作的失利使他精神世界無比空虛,最終他背叛了妻子和家庭。面對丈夫的不忠,琳達選擇繼續理解并原諒他。
琳達深知她面臨的生活處境。但為了維護威利在家庭中的地位,她從未對丈夫威利的夢想指手畫腳。最后威利心灰意冷,企圖通過制造撞車事故為兒子們留下一筆不菲的保險賠償金,選擇自殺。而留給琳達的卻是無法彌補的痛苦。生活的唯一依靠沒了,大兒子比夫去了美國西部,小兒子哈皮則選擇繼續實現威利沒能實現的夢想。“美國夢”不僅扭曲了威利的靈魂,而且腐蝕了他的整個家庭生活。面對家庭的四分五裂,家庭中唯一的女性琳達最后卻成了“美國夢”的犧牲品。
2 結語
通過對威利妻子琳達這一女性形象的分析,身為傳統家庭婦女的琳達不僅是美國社會父權制下悲慘的妻子和母親,而且是這場悲劇的幕后推動者,她更是當時整個社會對“美國夢”扭曲認識和盲目追求下的犧牲品。在男主人公威利的悲慘命運中,琳達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的悲情人生側面揭示了在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下小人物的悲劇形象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參考文獻
[1] 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誠,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 姚本標.誰才是“美國夢”的真正受害者:《推銷員之死》女主人公琳達的身份詮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9(2):88-91.
[3] 楊曉蓮.西方文學中男權視角下的女性形象[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20(9):142-146.
[4]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6] 褚蓓娟.西方文學中認命型女性形象及其成因[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