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勉+王軍福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國職業教育有責任與義務提供重要的服務與支撐,這是國家戰略賦予的歷史使命。“一帶一路”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帶來的空間巨大,有利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外輸、結構升級及品牌塑造,但同時也要看到,在服務與支撐“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國職業教育面臨著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總體規模堪憂、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內在結構失調、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不高及職業院校學生參與融入前景待明等困境,需要科學判斷,綜合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多種資源,不斷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擴大人才培養的規模、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加大服務與支撐能力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促進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質量與能力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職業教育國際化
作者簡介:趙其勉(1987-),女,天津人,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王軍福(1967-),男,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1-0067-06
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在各國之間的流動越來越頻繁,有關國家也出臺了大量的技術移民政策,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愈加明朗。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相對落后,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國際化在理念、思想、模式、行動等方面加速推進,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教育部也正組織力量編制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將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進行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是國家戰略,為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我國職業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參與其中,不僅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交流、溝通與合作,而且要服務于我國企業“走出去”,為中國主導及參與的重大合作項目、合作工程等提供優質技術技能人才。我國職業教育在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中推進國際化進程,不僅有著良好的現實基礎,而且也是其內在價值與目標導向,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優化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國職業教育迎來重大機遇
(一)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空間巨大
“一帶一路”將歐洲經濟圈與亞太經濟圈進行了連接,涉及70多個國家約44億人,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參與,有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經濟總量達21萬億美元。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在沿線20個國家已經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打造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的合作平臺,引導中國企業“集群式”往外走,目前累計投資超過了180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超過10億美元的稅收,還有超過16萬個就業崗位。僅2016年一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的直接投資就達到了145.3億美元,中國企業與相關61個國家新簽的合同總額達到1260.3億美元。預計未來,中國將向絲路基金增加1000億人民幣,國內金融機構將向海外基金增加約3000億人民幣,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也將分別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等領域增加2500億和1300億等值人民幣的專項貸款;將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領域開展專項合作;再將與“一帶一路”60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發起貿易合作倡議,同30多個國家簽署貿易合作協議,促進經貿的深度合作[1]。未來1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經貿合作,將給海運、交通、通信、能源、電力等多領域帶來巨大發展,“中國制造”與“中國人才”也將逐漸輸入到這些國家,而在這些人才之中,不僅要有高端裝備制造的專業頂尖人才,也要有大量具有一線操作能力與執行能力的中低端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作為這些人才的主要輸出來源,擁有著廣闊的服務與支撐“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供給空間。職業教育必須要積極謀劃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功能定位,積極與相關部門、企業進行溝通與聯絡,充分掌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對于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規模、種類、規格等要求,有的放矢地做好準備。
(二)職業教育對接“一帶一路”經驗外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且仍然在不斷深化改革之中。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擁有職業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超過2800萬人,每年向各行業輸送超過1000萬技術技能人才,年均實施各類培訓超過2億人次[2],基本滿足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世界職業教育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對全球經濟與教育發達國家所進行的排名,中國職業教育競爭力排名第26位,處于世界中等水平。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很多國家長期經受著戰亂、政治波動、貧困、經濟與教育落后等多重困擾,其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與發展能力相對有限,對于支撐其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稍弱,有著較為強烈的職業教育發展學習與借鑒渴望。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也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漸壯大的,在發展的歷史進程與推進模式上所形成的經驗對這些國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與借鑒價值,中國職業教育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不僅能給這些國家帶來先進的職業教育發展經驗、辦學經驗,促進其更快地建構職業教育體系,而且能夠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實現與“一帶一路”諸國家在職業教育諸多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
(三)職業教育支撐“一帶一路”結構升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集群,雖然其有不同層面的資源稟賦與發展特點,但總體上發展程度仍然處于世界各國的中后端,中國牽頭的“一帶一路”戰略,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交流、溝通與合作的同時,更多的是中國將幫扶這些國家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僅僅有天量的資本輸出,更多的是技術、裝備、產品、標準及大量產能的輸出轉移,同時與之相配套的勞務輸出也在其行列。“中國制造”及大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為我國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參與到境外的工程、項目之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的這些產能輸出與裝備制造的應用,大部分有著先進規格與技術標準的要求,我國職業院校畢業生要能夠匹配操作,必須要大幅度提高其綜合素質,從而使畢業生能夠適應境外崗位工作需要。更深層次地講,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縱深發展,相關高鐵、能源、海事、先進裝備等領域對于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這將促使我國職業院校必須要適時調整課程體系、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等,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結構重塑。
(四)職業教育融入“一帶一路”造就品牌
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密切,兩者之間也是同步發展、相輔相成的。伴隨中國裝備制造全面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與各有關國家之間的產能合作、企業合作、技術合作將日益擴大與緊密,也將會促進這些國家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規模與結構的變動。但總的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基礎比較薄弱,教育總體的基礎設施、發展能力、發展質量還不足以支撐這些合作,對于高質量職業教育的發展愿望強烈。中國職業教育與當地職業教育開展合作,既可以依托中國走出去企業與當地政府主管部門、職業院校共同成立有關培訓中心,對接當地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需求;還可以結合當地辦學實際情況設立職業教育中心或分校,循序漸進地輸出我國職業教育資源;亦可以通過師資派遣、招收留學生、課程融合等方式為其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優質的援助資源,這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中國職業教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吸引力與影響力,而且能夠塑造中國職業教育品牌形象,增強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二、“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國職業教育的現實差距
(一)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總體規模堪憂
“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推進與實施,將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涌入到沿線國家,中國同時還要與之開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衛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而這些領域除需要高端人才之外,需求量最多的依然是能夠在一線著手操作、執行、實施的技術技能人才,均需要我國職業教育提供人才支撐。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鐵路、管道、公路、港口、電力、通信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經貿往來需要大量熟悉國際經貿規則、了解有關經濟常識及財會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中國企業在當地的落地與運營需要通曉當地語言、了解其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社會發展現狀的綜合性人才等等,再比如,“一帶一路”對于海事人才的急需至2020年其缺口擴大到了300萬,而目前全國80所航海類院校,每年培養的航運畢業生僅有2.1萬人[3]。如此之多的技術技能人才,且是海外就業與跨語言作業,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滿足“一帶一路”對于技術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規模需求,對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內在結構失調
領英智庫2016年發布的《“一帶一路”人才白皮書》通過深入分析3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本現狀,綜合評估了高品質人才供給、中國企業海外市場競爭力、跨文化管理等多個維度,全方位解析跨區域人力資本與中國企業海外人才布局的匹配度,其中它選取了信息通信、交通運輸、建筑、能源和金融五大代表性行業作了重點分析,分析結論中“一帶一路”沿線人才招聘的相關技術工人需求分布為:44%為高級技術工、26%為普通技術工、12%為特殊技術工、21%為基層生產工,66%的企業表示難以找到高級別的人才,40%的企業尋找特殊技能人才困難,并且在吸引人才時薪酬福利競爭力不足,另外對于海外市場的雙向陌生導致36%的企業缺乏找到合適候選人的渠道[4]。而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在發展結構上,面向海外就業的比例仍然偏低,在對接“一帶一路”實現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的轉變上,職業教育的快速轉型與主動作為還不夠,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辦學質量、人才培養模式等變革上還未做好充分準備。
(三)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不高
總體上來看,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辦學能力與國際化辦學程度還不夠強,目前我國有27個省的386所高職院校與國外27個國家和地區的321個教育機構開展了合作交流,合作項目近900個,在全國1358所高職高專院校中僅占比28%,且區域分布嚴重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區,如江蘇、浙江、上海的合作項目數量排在前三位,分別達到196個、75個、59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合作項目明顯偏少;而合作的國家則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排在前列的是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美國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辦學較少;合作的專業比較狹窄,主要集中于管理學和工學,分別有402個和319個,對于“一帶一路”所涉及到的重點行業、重點人才需求既未做到全覆蓋,合作的深度亦不高;國內高職院校招收的外國留學生總數偏少,目前只有10000多人,且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等區域,占到了總數的90%以上[5],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放招收留學生的高職院校還不多。此外,國內職業院校缺乏“走出去”的經驗,對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何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目前尚處于思考、探索階段,未能建立長期、長效的合作機制與合作模式。
(四)職業院校學生參與融入前景待明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國情迥異、文化多元、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多樣,涉及到50多種語言和幾百個少數民族,有著非常復雜的情況。我國職業院校畢業生要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不僅要求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綜合能力與全面素質,而且要求學生在學習與鍛煉的過程中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強烈的意愿,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復雜現狀對于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從我國目前職業教育總體面臨的形勢來看,主要表現為兩個困境:一是職業院校在招生上處于末端選擇,不管是中職還是高職,大部分進入到職業院校的學生都是在進入高中或本科無望而末次選擇進入到職業教育,在主觀性上很多學生并非是主動選擇,這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人才培養過程的順暢性,學生的總體素質有待提高,加大了對培養符合“一帶一路”發展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規格的難度;二是當前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的情況比較普遍,很多家長亦有著比較傳統的就業觀念,這導致學生在就業擇向上往往容易求近舍遠,對遠赴他國進行就業有畏難情緒。
三、“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路徑選擇
“一帶一路”戰略給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及其國際化辦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職業院校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時機與現實機遇,對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對接“一帶一路”的差距,要清醒認知、科學判斷,綜合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多種資源,制訂合理的政策,逐步予以化解,從而不斷提升我國職業教育融合、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質量與效率。
(一)職業教育要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是中國從參與全球化到塑造、主導全球化的一個重大標志,是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與話語權,推動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砝碼,在這樣一個重大歷史坐標中,中國職業教育必須要迎合而上,在其中應有所作為、大可作為。職業教育領域不僅要關注、熟悉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新政策、項目、工程等的進展,找準適合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契合點和著力點,而且要眼光向外,積極與沿線國家職業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相關企業等進行接洽,深入謀劃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操作規程與實施措施[6]。總體來看,促進我國職業教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促進職業教育的國際化,一是國家要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國家相關部門、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制度、政策、法律、行業、產業等比較熟悉,對于人才需求的具體規格、標準等較為了解,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國家需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職業院校參與其中,內容應涉及專業設置指導、師資培訓、校企合作、聯合辦學、資金撥付等;二是增強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通用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樣要參與到全球化過程中,職業教育全球化一個重要的特征即是職業資格、課程、教學、技術等的國際通用,我國職業教育要深刻總結梳理業已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經驗與模式和職業教育發展規律,不斷向沿線國家輸出已被驗證的有效措施與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參與國際通用職業標準的制定,將職業教育的資格證書標準和課程標準對接我國企業和“一帶一路”合作地區或國家相應企業的技術標準體系;三是開展廣泛合作。鼓勵我國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合作辦學、師生交流、合作研究、校企對接等,促進雙方之間的經驗互輸與優勢互補,尤其是西北、東北、西南等18個重點省和西安、蘭州、重慶、成都、南昌等10個節點城市,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主動探求合作的可能性與合作領域,一方面增強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信心與品牌,另一方面也拓展中國職業教育辦學的國際空間。
(二)職業教育要擴大人才培養的規模
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總體規模是巨大的,但適應“一帶一路”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規模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為解決這一困境,縮小需求與供給的差距,我國職業教育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是擴大國內職業教育適應“一帶一路”的人才培養總量。面對“一帶一路”發展人才供給不足、人才適配度低的雙重挑戰,我國職業教育有責任也有義務在辦學體制機制及辦學方向上予以傾斜,具體表現為:首先,政校聯合摸底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一帶一路”發展所需技術技能人才的行業、種類、有關職業資格準入等內容,并對總體的規模在調研的基礎上作出判斷與預測,方便職業院校在招生、培養、就業等方面作準備;其次,基于我國職業院校大多數以行業性辦學為主,鼓勵參與“一帶一路”有關企業以“訂單培養”、“定向培養”的模式提前向職業院校預訂人才,便于職業院校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量與人才培養規格。二是“走出去”的職業院校扶持當地職業教育增加人才培養總量。通過與當地職業院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標準、課程體系、派遣師資等促使當地職業教育擴大招生規模,大幅提升當地人力資源的質量,以契合我國在外企業能夠在當地尋求到合適的技術技能人才,此舉不僅能夠節約勞動力成本,充分發揮其本地人的語言、文化優勢,而且能夠促進當地勞動力就業,帶動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職業教育要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人才培養質量是適應“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的重中之重,決定著我國職業教育是否具備支撐“一帶一路”發展目標的能力與水平,我國職業教育只有在專業建設能力、課程設置匹配能力、教學能力、師資隊伍、實驗實訓等方面的核心要素逐步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才能向“一帶一路”沿線回家輸送優質的、符合企業預期的技術技能人才,才能在沿線國家及國際上具有強勁的競爭力,而這從本質上講都需要我國職業教育大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一是培養復合型人才。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適應崗位與行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長期以來重技術技能弱綜合素質培養,針對“一帶一路”戰略中人才的海外作業,單純培養具有較高的技術、技能、技藝的專業型人才還不足以適應崗位,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海外環境、新領域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服從紀律意識、現場應變能力等。二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國內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發點更多的是針對人才的專用性,強調人崗匹配、訂單培養,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人才的流動性必然很強,為適應這一趨勢,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才的通用性,在目標、規格、類型、標準上進行相應的改革與調整,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及我國企業在這些國家的分布,培養具有國際化觀念與全球視野的人才[7]。三是探索新型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人才需求所發生的微觀變化要求我國職業教育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創新,要依據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的差異,更加突出相關國情與風俗習慣的教育內容,更加注重信息化教學及個性化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就掌握未來海外就業的基本常識、信息。
(四)職業教育要加大服務與支撐能力
中國職業教育服務與支撐“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應該是多層次寬領域的,既涉及到基本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還包括相關的校企合作、產業協同、文化交流、技術扶持等等,要在參與“一帶一路”過程中提供全方位、深層次的服務。一是加大重點、緊缺人才供給力度。我國職業教育要具體掌握“一帶一路”的最新進展與形勢變化,與國內“走出去”企業及沿線國家有關企業加強溝通與合作,深化產教融合與產學研合作,建立與之相適應與匹配的專業結構、教學結構、課程結構,重點培育當前發展緊缺的交通運輸行業、建筑行業、能源行業、信息通信行業等專業技術人才,摸底未來人才需求趨勢,提前做好人才培養備案。二是加強聯合培養與合作。“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涉及多方面主體,多行業內容,職業院校要在檢視自身人才培養目標、方案的過程中,與相關各主體加強協商與協作,努力將其引入到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并將“一帶一路”戰略的相關背景、進度安排、規則標準及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經濟現狀、社會發展等內容滲透到課程體系之中,職業院校應主動與國家各部門、企業、沿線國家共同建立聯合培養項目,建立各類聯合培養平臺,提升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三是建立職業教育“上門服務”機制。針對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基礎薄弱、人才培養進展緩慢等困境,國家有關部門要積極牽線搭橋,將我國已經形成的有效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向沿線國家進行輸出,逐步建立常態化的職業院校對接當地職業教育的機制,促進他們之間的辦學交流與合作,并建立“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合發展數據庫,利用大數據的分析,促進他們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五)職業教育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進,要使職業教育在其中發揮作用,提供應有之服務內容,促進更多的我國職業院校畢業生投入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還必須在職業教育領域加大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宣傳與介紹,讓所有參與職業教育的工作者都能夠了解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意義與責任使命,增強他們參與的主動意識。一是要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的研究。“一帶一路”沿線70多個國家的職業教育目前我國研究比較透徹的并不多,今后要組織力量通過課題、項目等形式加強對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的研究力度,全面了解其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現狀、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等,為與我國職業教育進行比較、對接提供依據。二是要建立“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適時組建由我國牽頭的“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以章程的方式確定職業教育發展、交流與合作的具體內容,確定舉行“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論壇的間隔時間與主辦方規則,通過論壇促進各國之間職業教育經驗的分享,促進職業教育各領域的深度合作。三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我國有關新聞媒體要加大對我國職業教育參與“一帶一路”的宣傳報道,加大對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介紹與采訪力度,實現職業教育發展信息的互通有無,從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總之,我國職業教育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是勢在必行的,職業院校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尋找合作的空間,與各方力量一道共同克服當前面臨的各種難題,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逐步融入其中,一方面為各參與方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辦學水平,提升中國職業教育在全球的影響力、競爭力與美譽度。
參考文獻:
[1]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4-9.
[2][3][4]肖特.共贏的愿景和承諾,卡特彼勒發布“一帶一路”白皮書[J].工程機械與維修,2016(12):15.
[5]王璐玲.“一帶一路”人才發展新機遇[J].人力資源管理,2016(3):6-7.
[6]陳相芬.“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4):42-45.
[7]張兄武,謝冉.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工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96-99.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