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品德和社會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品德和社會課程的設置目的是把學生的社會行為向正確方向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注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為了實現學生全面發展,一般都是從德、智、體、美、勞進行教育,在這其中把品德教育排在教學的首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品德,二是社會品德。本文先介紹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不足,從不足方面逐步找到更適合小學品德和社會教學的教學策略,為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生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也要適應時代發展。品德與社會課程要伴隨新課程的改革,開發新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理念。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教學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師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而提高小學生的品德。
一、 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的問題
思想品德教學在小學品德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教版教材的內容和形式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并且能夠很好地給學生做出榜樣。但是存在一些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的缺乏,使得品德教學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也有一些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了解決小學品德和社會教學問題,教學急需進行改革。從小學品德的現狀來看,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師在教學上不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缺乏對新教材的研究和分析。學生在學習上是被動的,動手能力較弱。因此,整體教學效率不高。二是教師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些經典教材會給學生展示。在教學上,教師會讓學生以看電影的方式結束課程。其實,現階段的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不利。應該使課堂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三是老師教的內容太陳舊。社會在不斷進步,教師在教學上也要與時俱進。在品德和社會教學中,許多教師不結合當前的社會案例進行教學。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使用一些老故事進行教學。老故事雖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 提高品德和社會的教學策略
1. 優化教學內容
教師要把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品德和社會教育時,結合教學目標,為全體學生設計教學活動,這一過程非常重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然后通過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能真正掌握教學內容。教學方面要通過實踐來加深對品德的印象,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同時,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形式上也要構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達到實效的教學目的。
2. 深化課程資源建設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容量較大,這是每位品德與社會教師都能體會到的。課容量大的優勢就是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現有的教學資源。教師也要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深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應掌握教學內容,確定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 拓展教學空間
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需要面向現實生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時刻牢記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這是教學活動具有真正價值的意義。教師要貼近學生的教學活動,限制學生的社會行為,同時也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輔助教學,豐富教學內容,逐步開闊學生的視野。
4.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宣教為主。也就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樣的教學方式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展示空間。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學主體應是學生。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學生需要滿足實際的學習需要。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展示空間,進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學生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以后,學生就會更容易的配合教師的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差異,教師應該正確對待。教師與學生密切接觸,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教師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做到因材施教,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更好的發展。
5.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建立評價體系。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包括“評教”和“評學”兩個方面。“評教”是針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霸u學”側重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成績。這兩者之間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教師的教學內容要做到完全掌握。激勵教師能夠正確地對待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后要結合學生的課外生活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程。好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品德的提高,還能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對以后的學習生活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發現自身的教學缺陷。同時,教師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不斷學習。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努力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實效性。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品德,也對學生的高尚情操和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師需要肩負的責任。教學方面要不斷地優化教學內容,提出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文會.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3).
[2]佟和平.試論新課程理念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9).
[3]曹同浩.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
作者簡介:
陸秋平,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徐霞客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