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關于研發卓越課程思考的逐漸擴大和日益深入,教師專業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新教育背景下,教師專業素質應包括先進的教育觀念、合理的專業知識、復合型的專業能力等。
關鍵詞:新教育;卓越課程;教師;專業素養
當前,新教育人對卓越課程的研發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新教育所強調的課程是以教育為起點與以教育目的為終點的這段道路兩旁的風景,這種“不唯目的,享受過程”的創舉正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真正來源。而卓越課程就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人幸福完整的可能為終極目標的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生命體驗。在新教育背景下,研發卓越課程是新教育的“天命”,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研發的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才能在卓越課程研發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 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逐漸形成的以觀念或信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師頭腦中的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看法。教育理念對教學行為起著風向標的作用。在新教育的大環境下,教育理念如果不轉變,研發課程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句空話,“穿新鞋走老路”的狀況仍將會繼續。所以,教師要研發卓越課程,就應該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
(一) 學生觀
學習課程的主體是學生,研發卓越課程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前提是先熱愛、尊重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看成是既獨特又完整的人,這些獨具特性的學生都潛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同時,從學生的角度理解課程,把學生當作課程實施的主體,著眼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
(二) 教師觀
教師作為研發課程的主體,是連接學生與課程資源的橋梁,必須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成為新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將自身的理解和生命的體驗融入課程,把索然無味的課程資源推向新的高度。
二、 合理的專業知識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特定學科及相關知識的本體性知識,認識教育對象、開展教育活動的條件性知識,還有體現教師個人的教學技巧、教育智慧和風格的實踐性知識。就目前情況看,大多數教師的知識結構太單一,難以適應當前研發卓越課程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大多數教師僅僅會所教學科的知識,只能基本滿足所教學科教學的需要,而且知識掌握程度不夠深刻;其二,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知之甚少,只能局限于對教材的把握,“傳授的是死知識,而不是活源頭”。
在新教育的大背景下,1. 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全面系統地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教師自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在處理課程時就能利用自身的文化素養從多個角度和視野看待問題、理解問題,可以更深刻地影響學生,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課程,真正的滋潤學生的生命。因此,教師要不斷開拓自己的文化視野,積極地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充分發揮自身在課程研發中的重要作用。2. 同時要學會打破現有的學科壁壘,主動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研讀相關書籍或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實現知識的多元化,不僅僅局限于本學科的知識,做知識復合型教師。3. 最后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學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目前課程研發提供了很多便利。如今教育強調課程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課程與社會發展緊緊相連。所以必然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現代教學技術來創造更好的課程資源。
三、 復合型的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促進教育教學順利完成的能力和本領。教學專業能力是教師順利研發課程資源的必要條件,主要應包括課程設計能力、課程實施與調控的能力、課程評價與反思能力等。
(一) 課程設計能力
課程設計首先需要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正確審視自己面臨的挑戰,打破害怕課程變革的心理定式,擔當一個既定課程標準和課程框架的執行者,同時要始終堅信課程的研發是以自己為起點的,積極主動的成為課程研發與設計的主體,確立自己的專業自主地位。
(二) 課程實施與調控的能力
課程實施是將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教師作為課程的執行者,必然擔當著課程實施之大任,就需要教師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賦予課程,讓知識擁有了生命的溫度,牽引著學生走進知識的大門。一般來說,由于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和學生的復雜性使教師很難全面預見教學過程中會出現的情況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逐步學會運用各種教學技巧的能力,能夠在教學中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達到理想的課程實施效果
(三) 課程評價與反思能力
新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適當的運用各種評價方法來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及時進行修改,進一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同時,教師需要不斷反思,探索與新教育要求相適應的能夠提升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方法,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卓越課程研發的探索中,我們依然堅守“以教師為起點,以人為中心”的原則,使教師成為卓越課程的研發者和執行者,教師應該具有“我就是課程”的胸懷和氣魄,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課程,成為新教育理念的踐行者和新教育文化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關于研發卓越課程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6(08).
[2] 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藺雯,山西省臨汾市,山西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