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祥
摘要 介紹了馬鈴薯隴薯14號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總結了其高產栽培技術,包括播前準備、種薯處理、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貯藏等方面內容,以期為馬鈴薯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隴薯14號;特征特性;產量表現;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070-01
隴薯14號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于2004年以19712-2為母本、10202-2為父本配套雜交組合,經過9年篩選育成。2013—2014年參加甘肅省區域試驗,2016年1月通過省級審定(甘審薯2016001),原代號10527-4。2013—2017年,渭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結合農業項目的實施進行了5年生產試驗示范種植,該品種表現出產量高、品質優、抗旱性強、抗病性好、適應性廣等特點,深受農民群眾和廣大客商的青睞。
1 特征特性
隴薯14號晚熟,出苗后生育期121 d。株型半直立,株高65 cm左右,生長勢較強,分枝數中等,莖綠色。復葉較大,葉緣平展;葉綠色,花冠白色;天然結實性強。匍匐莖短,結薯集中。單株結薯5~7個,大中薯率82%。塊莖橢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表皮粗糙,較大而整齊,芽眼淺。植株高抗晚疫病,對卷葉病毒病具有較好的田間抗性。薯塊煮食口感和風味好。薯塊干物質平均含量26.03%,最高為31.20%(2015年);淀粉平均含量20.26%,最高為24.73%(2008年);粗蛋白平均含量2.63%,VC平均含量16.23 mg/100 g,還原糖平均含量0.20%,適宜淀粉、全粉加工及鮮食菜用。
2 產量表現
2013—2014年,在渭源縣南北川三類生態區進行新品系展示試驗,隴薯14號2年平均產量為39 579 kg/hm2,比對照品種隴薯3號(33 561 kg/hm2)增產6 018 kg/hm2,增幅17.93%。2015—2017年,在渭源縣北部半干旱區的清源鎮、北寨鎮、大安鄉、秦祁鄉、新寨鎮等5個鄉鎮設置新品系生產示范,經受了連續3年干旱的考驗,3年平均產量為27 367.5 kg/hm2,比對照品種隴薯3號(21 436.5 kg/hm2)增產5 931.0 kg/hm2,增幅27.67%。在干旱的年份,表現出了較強的抗旱性。隴薯14號品種適宜高寒陰濕、二陰地區及半干旱地區種植。
3 栽培技術
3.1 播前準備
3.1.1 選地整地。選擇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10 g/kg以上、耕層深厚、土質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秋季深耕曬壟,耕深25~30 cm,秋后耙耱整平收墑,冬季鎮壓保墑實行3年以上輪作。前茬最好是小麥、豆類、莜麥等夏茬,其次為中藥材、玉米等作物。馬鈴薯屬茄科作物,不宜與茄科、十字花科作物輪作,更不能重茬連作。當年噴施綠黃隆、甲黃隆、苯黃隆等除草劑的地塊,下年杜絕種植馬鈴薯,否則嚴重影響出苗,造成重大損失[1]。
3.1.2 科學施肥。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巧施硒肥。一次性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7.5 t/hm2以上、磷酸二銨375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硒肥150 kg/hm2,全部作基肥施入。結合施肥整地,將毒·辛顆粒劑30~45 kg/hm2或40%辛硫磷乳油7 500 mL/hm2,兌水30 kg/hm2,兌細砂土750 kg/hm2,制成毒土撒施于犁溝內,防治地下害蟲[2]。
3.2 種薯處理
3.2.1 挑薯。播前10~15 d將作種用的脫毒原種、一級種置于陽光下曬2~3 d,選擇具有本品種特性、表皮光滑、色澤鮮艷、無畸形、芽眼突出、無病傷、沒有龜裂的塊莖作為種薯。
3.2.2 切薯。50 g以下小薯整薯直播,50 g以上塊莖切塊播種。切種的刀具要用75%酒精或4%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切塊時以薯塊頂芽為中心點縱劈一刀,切成2塊,然后再分切,每塊母薯帶1~2個芽,切塊重35 g左右[3]。
3.2.3 拌薯。用甲霜·錳鋅(或霜脲·錳鋅,或嘧菌酯)300 g,撒在100 kg切好的種薯薯塊上,用木锨或塑料锨翻動拌勻即可,邊切邊拌。
3.3 適期早播
10 cm地溫穩定在5 ℃時為適宜播種期,一般以4月中、下旬為宜。播種薯塊時,要做到芽眼朝上,以利于出苗。播種密度一般為5.25萬~6.00萬穴/hm2。
3.4 田間管理
3.4.1 中耕培土。馬鈴薯齊苗時,進行第1次中耕培土,此時結合除草,以疏松土壤、苗根際培土為主;第2次中耕培土在封壟前進行,結合除草,要高培土,使壟高達到15~20 cm。之后視雜草生長情況適時進行除草。
3.4.2 去雜去劣。進入盛花期,按品種特征特性2次拔凈雜株及異癥株。
3.4.3 病蟲害防控。一般6月初會出現第1個有翅蚜蟲遷飛高峰期,此時要開始定期噴藥,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噴霧,每隔7~10 d噴灑1次,每次以不同種類的農藥交替噴灑。晚疫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一是封壟后要加強管理,當發現中心病株時,要連根帶莖葉及種薯全部挖出,帶出田外深埋1 m以上,病穴撒石灰消毒,對病株周圍50 m范圍內的植株噴施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克露進行封鎖控制,每隔 7~10 d噴1次,連噴2~3次;二是6月下旬至7月發病初期,用25%嘧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或9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噴防,每隔7~10 d噴1次,輪換用藥[4]。
3.5 適時晚收
隴薯14號為活體成熟,在早霜來臨前莖葉仍為綠色,9月下旬早霜來臨后1周左右,割除地上部遭受霜凍而萎蔫的莖葉并運出田間,以減少塊莖感病和達到曬地的目的。收獲時要選擇晴天,避免在雨天收獲,以免拖泥帶水,既不便于收獲、運輸,又容易因薯皮擦傷而導致病菌入侵,引發腐爛或影響貯藏。
3.6 安全貯藏
塊莖收獲后要進行晾曬、“發汗”,嚴格剔除病薯、爛薯和傷薯。貯藏窖使用前要打掃干凈,并進行消毒,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消毒,也可選用百菌清煙劑熏蒸消毒,施藥后密閉36 h以上,然后通風。塊莖入窖應該輕拿輕放,防止碰傷。窖內貯量不要過滿,不得超過窖容積的2/3,窖貯最適溫度為3~4 ℃,相對濕度80%~90%。貯藏期間要勤檢查,防凍防熱窖或爛窖[5]。
4 參考文獻
[1] 王軍.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8(4):14-16.
[2] 李繼明.干旱半干旱區馬鈴薯綠色高產栽培技術模式[J].中國馬鈴薯,2018,32(1):24-27.
[3] 倪瑋.沿海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8(1):85-87.
[4] 王超楠,宋述堯,毛立寶,等.北方地區大棚馬鈴薯早熟高產栽培研究[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7,39(3):270-272.
[5] 金黎平.北方馬鈴薯適時收獲安全貯藏運輸技術[N].農民日報,2011-08-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