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霞

【摘要】本文對初中數學激勵式階梯教學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激勵式;階梯教學法;運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嘗試將教材特點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起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采用激勵式階梯教學法,進而完成教學任務,促使全體學生發展進步.
一、激勵式階梯教學法概述
激勵式階梯教學法是指將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充分地結合起來,將教學從目標到評論都展開分層,以階梯教學法照顧到全體學生.整體而言,激勵式階梯教學法應當圍繞“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生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叫學困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展開,在這一原理指導下,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激勵,促使學生不斷地發展進步,快速從一個階梯進入到下一個階梯.
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激勵式階梯教學法
(一)對學生分階層劃分
通常情況下,一個班級的學生可以分為A、B、C三個層次,A組是尖子生,認知能力較強,有較強的求知欲,B組學生作為中等層次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教材規定的學習任務,而C組學生是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學習任務,達到教學目標.A、B兩組學生在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學習目標后,要主動幫助C組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推進班級的共同發展進步.
(二)分階梯進行授課
案例1在講解“勾股定理”的時候,根據教材,筆者準備著重于面積法.
首先,在教學中,給出圖(1),讓學生觀察、交流、討論,圖中3個正方形的面積及其與直角三角形三邊長的關系.學生通過數格子的方法容易得到Ⅰ的面積+Ⅱ的面積=Ⅲ的面積,從而得到AC2+BC2=AB2.接下來,筆者給出圖(2),學生發現正方形Ⅲ的面積不會求,這時候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
分析1:能不能用剛才數格子的方法.
分析2:能不能把正方形Ⅲ分割成幾個圖形(會求圖形的面積),通過思考得到圖(3),分為4個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其他的方法可以探討.
分析3:除了分割,我們可以把它補成一個常見的圖形嗎?學生很容易得到圖(4),補成一個大正方形,那么Ⅲ的面積=大正方形的面積-四個三角形的面積.
由于思考來源于學生,所以學生能夠順勢研究,得出求圖形面積的方法——割補法,數格子所有學生都會,但是割補法C組的學生掌握比較困難,因此,筆者立足于教材,先讓學生數,再層層深入,最后著重于讓所有學生會割和補,這里采用小組討論、互幫互助的方法,讓學生慢慢研究,通過自己畫圖來解決.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課程進行具體的劃分并完成.通常情況下,在一節課中,教師要采用30到35分鐘的時間用于基礎知識的講解,這樣才能使C組學生“吃得飽”、B組學生“吃得足”,之后,教師要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包括例題也要分梯層的設計,為A組學生留有進步的空間與余地.比如,在使用待定系數法講解二次函數解析式.
案例2已知二次函數圖像過(2,5),(1,0),(-3,4)三點,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變式1:改為過(1,0),(-3,0),(2,5)三點,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變式2:改為過(1,0),它的頂點坐標是(2,5),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講解二次函數的一般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后讓學生樹立解題的信心,最后通過變式來發展學生的能力,這樣一來一些數學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也能夠使用頂點式解決相應的兩根式問題.
(三)對學生進行分階梯的評價
在教學完成之后的評價環節,也要分階梯進行.在這方面通常有兩種評價方式.第一,同一套試卷分兩部分命題,基礎題100分,拓展題30分,滿分130分,然后A組學生分值按照130-扣分計算;B組學生的分數按照(130-扣分)×130100計算;C組學生的分值按照100-扣分計算.第二,同題評分標準不同,這樣利于C組學生的進步,防止出現反正做了也是錯,干脆不做的思想.其中的拓展題目是A組學生提升層級的依據,在平時的測試中十分常見.
(四)鼓勵學生進行梯層的上升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激勵.首先可以預料到的是,在階梯教學法中,評價體系的階梯形,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激勵,而教師在教學中更要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等,不斷地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探討.除此之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成長狀況,引導他們向更高的層次進行跨階梯,為他們創造跨梯的機會,如在課堂向他們提問,適當地問C組學生一些超綱的問題,使這部分學生能夠快速地掌握學習的重點與難點等,實現教學的突破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