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露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創新了各領域的工作方式,對于教育領域中的幼兒閱讀教育來說,它可以激發出幼兒的興趣,用興趣引導幼兒,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幼兒教師與幼兒間的互動,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以信息技術背景下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兒;早期閱讀
早期閱讀是從口語表達向書面用語過渡,正確認識口語與文字之間的關系,幫助幼兒理解文字表達的內容。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從不同的幼兒入手,體現出不同的教育,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明確制定培養的策略,確定前提。
一、激發出幼兒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引導者,幼兒只有產生興趣,才會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去,產生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會與情感建立聯系,在客觀環境的基礎上,落實實踐活動,同時,興趣也會轉化成學習的動力,促進自己學習。[1]
幼兒早期閱讀教育存在誤區,教師認為閱讀只是單純地認字,很容易讓幼兒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如何用信息技術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教師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創設閱讀情境。創設閱讀情境可以讓幼兒在設定的情境中主動參與閱讀,特別是利用多媒體或計算機,改變了教師的授課方式,根據幼兒園的整體學習情況有目的地教學,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比如某幼兒園中,會根據現有的閱讀材料選擇相應的閱讀內容,把它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展示的形式包括電子書、動畫片等,具有動態的特點。動態的圖書與靜態的圖書相比,更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其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故事中,了解故事發生的經過以及最后的結果。
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幼兒的閱讀材料有很多種,但有的內容篇幅較長,很少有適合幼兒閱讀的材料,對此,教師要選擇符合幼兒特點的閱讀材料,并加入圖片,用圖片與內容同時播放的方式,使閱讀內容直觀地展示在幼兒面前,并加入虛擬現實技術。
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通過計算機的編輯處理,可以用計算機制作出有感染力的材料,教師有自我發展的空間,圖文并茂,貼近幼兒的生活。同時,這種方式也會讓幼兒識字的同時,學會書面語言的表達方式,形成大致的印象,有較高的閱讀能力。
二、培養幼兒對語音、語法、漢字的敏感度
幼兒早期教育具有特殊性,他們正式接觸閱讀材料前,會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口頭語言是形成書面語言的前提。閱讀時,用哪種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融合,正確認識漢字,這是早期閱讀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師要培養幼兒對語音、語法、漢字的敏感度,以形成閱讀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的優勢,用“模仿—感應”的方式,符合幼兒的發展特點,即用節奏性的語言讓幼兒模仿,讓其充分展示自我,并在網絡中搜集帶有韻律感的材料,提高其對語音、語法的敏感度。學前幼兒會格外注意教學材料的敏感字眼,喜歡繞口令,對此,教師可以適當加入音樂韻律的內容,加強幼兒的節奏感。比如,某幼兒園中,教師會用帶有律動感的游戲,與學生做游戲,教師提問:“鉛筆、鉛筆在哪里?”學生回答:“鉛筆、鉛筆在這里。”隨后按照這個模式提問幼兒,使幼兒產生聯想,獨立思考。但運用這一策略的同時,要注意結合對應的音樂、表演等內容,這樣不會讓幼兒產生厭倦心理。[2]
其次,使用“對比—關聯”的內容,培養學生對漢字的敏感度,即教師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入幼兒以前學過的內容與知識,融入舊知識,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幼兒發展的特點相符。
再次,用“觀察—語義”的方式,加強幼兒對書面語言的敏感度。“觀察—語義”是用圖片、音頻等內容,猜測其包含哪些內容。對于學前兒童,早期閱讀并不是簡單地認字,而是加深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對書面語言的敏感度。比如,《娃娃的小蠟筆》這個故事,教師會用信息技術使蠟筆擬人化,并配上相應的圖片,讓幼兒發現圖片與故事之間的聯系。
最后,采用“再現—表象”的策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內容包羅萬象,有些內容比較抽象,而有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不符,幼兒不易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把閱讀內容再現,把幼兒帶入到設置的情境中。
通過上述幾種小策略的使用,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讓其快速找到閱讀材料中使用的語法、漢字等,形成自己的閱讀能力,有良好的語言輸出。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需要教師善用信息技術,激發出幼兒的閱讀興趣,創設閱讀情境,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同時,培養幼兒對語音、語法、漢字的敏感度,使用不同的策略,為幼兒書面語言的表達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曉輝.信息化環境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以新疆農業大學幼兒園為例[J].經濟師,2016(6):189-190.
[2]胡春春.信息技術環境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研究[D].河南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