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潔瓊+王靜+尹秋蓮
摘要:當今大學生學習倦怠日益嚴重,現有的高校學生工作模式、心理咨詢工作很難解決當今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問題。學校社會工作以其獨特的價值理念在解決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上具有極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倦怠;學校社會工作;可行性分析
目前,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形勢嚴峻,影響因素眾多,以政治教育為主導、集體管理為主要方式的傳統高校學生工作模式其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輸式教育和規范式約束,處理問題比較滯后并且往往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不利于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①。而學校社會工作的人文關懷理念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它對學生問題介入的預防性、發展性、補救性的服務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②。
同時,學校社會工作不同于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從“個體適應社會”的微觀角度、個體的心理機能的病理學上尋找問題的原因,進行“助人自助”式的服務。學校社會工作主要是從社會環境或社會改良的宏觀角度,基于“人的全面發展與全人關懷”基礎上,在利他主義原則指導下進行的專業助人的服務活動。因此,在解決學習問題時學生更容易接受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也更易于溶入介入的氛圍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社會工的實質就是在學校領域內提供服務,其對象是學校的全體學生,特別是是一些問題學生。社會工作者通過協調學生與家庭、學校及社區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學生適應學校,適應社會,挖掘其潛能,從而讓學生健康成長。學校社會工作的目的與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協助學生為現在及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生活做準備,以此培養健康的人格,培養積極品質,優化社會關系,促進學生可以獲得滿意與幸福的人生③。
一、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必要性
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當今大學生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來自學業、就業、人際交往、社會適應、情感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多元化、復雜化,依靠高校學生工作難以化解和徹底解決學生的學習倦怠問題,難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高校學生工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高校學生工作即除專業教學外的所有校內活動的服務與管理工作;狹義的高校學生工作即一般認為的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④。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難以解決學習倦怠現象。
(一)高校學生工作不利于解決學習倦怠
首先,高校面臨學生工作人員(主要是輔導員)不足的困境,在解決學習倦怠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目前,高校都配置了輔導員,但輔導員人數遠遠不足。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尚可完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輔導和學習督促方面則難以滿足。雖然學校的每個班級都配置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多是從事教學人員,他們從事教學的同時還有科研的壓力,多數教學人員不愿做班主任,即使做了,為學生全面服務的意識也是淡薄的。量大,任務重,學生問題的多元化,讓從事學生工作的人員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學習倦怠的產生,對已經產生學習倦怠的學生,起不到有效的治療效果,難以滿足學生學業輔導的需要。
其次,高校學生工作模式滿足不了學生個性化的需要,不利于學習倦怠問題的解決。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模式以政治教育為主,以班級為單位,偏重于灌輸式、規范式、滅火式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和主動性參與。學生產生學習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當學生已經產生學習倦怠,再開始教育,已經晚矣。并且在學習倦怠的干預方面,缺乏專業的、個體的、小組的輔導和服務,不利于學習倦怠問題的解決。
(二)高校心理咨詢工作難以解決學習倦怠
據研究學習倦怠學生大多由一定的心理問題引起,心理健康工作則顯得尤為重要。但高校內設置的心理健康工作部門卻難以解決學生學習倦怠問題。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部門在工作上采用類似門診的方式,僅關注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忽略了中觀和宏觀層面,難以關注到學生倦怠群體的預防和發展。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部門采用“坐診”的方式,要求學生主動求助,不會主動尋求要幫助的學生。而學生在心理問題治療上往往主動性較差,從而造成了“有醫無患”的現象,不能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也造成資源的浪費。
二、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可行性
學校社會工作廣泛運用于各層次學校的學生工作之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學習倦怠作為學生主要問題之一,學校社會工作以其 “友好”的工作方法和綜合性的工作機制在解決學生學習倦怠問題上具有極大的可行性。
(一)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利于解決學習倦怠問題
學校社會工作在解決學生問題過程中,從社會工作觀點出發,采用個案工作、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三大方法來提供專業的服務。個案工作易于清晰把握學生問題主要癥結,有針對性的服務。團體工作則易于使學生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快的敞開心扉,積極融入和參與到治療的過程中,從而取得好的效果。通過社區工作,為案主尋求社區資源并善加運用,使其成為協助案主的有利資源。學習倦怠表現形式和產生原因各不相同,同時學習倦怠者個性各不相同,學校社會工作的三種介入法相互結合能夠更為準確有效的進行針對性的服務。
(二)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利于解決學習倦怠問題
首先,學校社會工作者始終堅持對每一名學生充分尊重,學生享有完全的自我決定的權利,同時堅持區別對待原則,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個性獨立的個體,對于解決學習倦怠問題也同樣采取不同的方法。其次,學校社會工作者主動尋求“問題學生”,并在整個助人活動中,嚴守學生的隱私, 易于取得學生的信任,有利于關系的建立。最后,學校社會工作者掌握的工作方法、技巧加上學校社會工作者具有人文關懷的職業態度和以學生為本的職業道德,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尊重,有助于介入學習倦怠的預防和治療。
(三)學校社會工作介入的空間利于解決學習倦怠問題
學校社會工作者利用自身的咨詢者、使能者、輔導者、合作者、教育者、倡導者及管理者的角色,從改善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的關系入手,協調此等關系,對各領域有效資源進行整合,最終形成優質教育的合力,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有助于學習倦怠的預防。
三、結語
當前,大學生學習倦怠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問題,改善此現象對我國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的高校學生工作方法已經難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而學校社會工作由于其方法的綜合性和針對性,易于被學生接納;同時,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養以及介入空間等都呈現出在解決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時的活力和潛力。因此,再對待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上,要多用和善用學校社會工作方式方法,并努力提高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以便更好發揮這一方法優勢和效果。
【注釋】
①趙芳.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J].江蘇高教,2004(06):71.
②劉楓,王成奎.高校學生工作的新路徑—學校社會工作[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3):33-35.
③劉毅.高校學生工作與學校社會工作的關系[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④嚴肅,陳先紅.大學生心理素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1.
【參考文獻】
[1]趙芳.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J].江蘇高教,2004(06):71.
[2]劉楓,王成奎.高校學生工作的新路徑—學校社會工作[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3):33-35.
[3]魯正火萬秀梅.高師學生的學習倦怠分析[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4(01):23-25.
[4]孔媛媛.大學生學習倦怠及其應對策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5]劉毅.高校學生工作與學校社會工作的關系[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6]嚴肅,陳先紅.大學生心理素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1.
作者簡介:蔡潔瓊(1981.08-),女,漢族,江蘇宿遷,助教,碩士研究生,井岡山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