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順
自主學習型課堂改革了課堂結構,調整了教學關系,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地理課堂上如何讓學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自我預習。經過思考和探索,發現通過四個方面巧妙設置自主預習問題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一、自主預習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
自主學習型課堂要想取得高效,預習環節是舉足輕重的一個環節。對于預習環節,教師往往是結合教材內容,提出一些自主預習的目標,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自主預習,這是一個“獨學”的過程,是下一步交流展示的“群學”以及老師對“獨學”和“群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和指導的前提。
目標導向意在使學生處于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看了學習目標就明確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和需要達到的程度,進而圍繞目標帶著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1]。澳大利亞世界活化石博物館這一部分內容,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沒有突出講解澳大利亞保留古老動植物的原因,而是通過一個篇幅很短的活動題:分析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眾多的原因體現出來,如果缺少明確的指引性預習問題,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很容易忽略這一內容,而這恰恰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因此,筆者在設置自主預習問題時加入了:為什么澳大利亞能保留如此多的古老物種,請從地理位置等角度來分析。有了這一預習任務,學生預習時不僅了解了澳大利亞的古老動植物,更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思考。實踐表明,有意學習與無意學習的效果存在極大的差異。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積極地參與學習,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緒狀態,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2]。
二、自主預習的問題要有必要的梯度
筆者認為,課堂上的預習目標要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層次感,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學習教材,理解教材。自主學習目標一般可以分為2~3個梯度,可以層層遞進,由簡到難,由淺入深,把學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線,在獨立自主學習完成學習目標時,讓他們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思考問題。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交通運輸方式時,筆者設置了以下三個自主預習問題:(1)有哪些交通運輸方式?(2)你能說說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嗎?
(3)選擇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要從哪些角度來考慮?這三個問題是遞進式的梯度安排,第一個問題屬于基礎性的;第二個問題的實質是對比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需要學生進一步思考,對于每一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學生都能說出一二,通過小組合作和教師點撥后,才能全面了解各自的優缺點;第三個問題難度最大,需要在全面理解第二個問題后,才能有清晰的認識,聯系實際生活后,學生能認識到運送貨物的緊急性、貨物的性質和體積大小等都會影響到運輸方式的選擇。
通過這樣富有層次性的自主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東西,能夠積極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自主預習的問題要注重知識結構的構建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會學生某個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帶領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歸納、整合、總結所學的零散知識。筆者在講授中東這節內容時,給出一個預習思考題:中東常年沖突不斷,都有哪些原因?學生在自主思考時,能將中東的四大塊知識聯系起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資源的爭奪;水資源的爭奪;宗教和文化的沖突。這四個方面共同造成了中東現在戰爭沖突不斷的局面,這樣使得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整節內容的知識結構和框架,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除了一節內容知識的整合,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在自主學習中,可以通過自主預習的問題復習和梳理之前所學內容,做到溫故而知新。如筆者在講到我國農業南北差異的時候,提出自主預習問題:秦嶺淮河一線有哪些重要地理意義?學生預習時,會認識到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是水稻和小麥的分界線,但筆者更希望學生能夠結合之前所學進行歸納整理,如(1)我國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2)一月份0度等溫線;(3)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4)亞熱帶季風區與溫帶季風區的分界線;(5)河流有無冰期的分界線。通過自主預習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復習以前學習知識,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前后聯系,更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四、自主預習的問題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自主預習,能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筆者在講到我國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時,設計自主預習題目:請你結合自身經歷,列舉事例來說明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帶來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書本上僅僅用“對食品、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給我國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帶來沉重壓力”一句話概括,通過筆者的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經歷來舉例人口壓力,如周末放學時校門口十分擁堵;醫院走廊里都有床位;春運擁堵;教室里座位擁擠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又對書本一句話的概括有了深刻的認識。
現代教學思想的核心是:教是為了使學生會學。巧妙設置地理自主預習問題,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能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瞿雯潔.培養學生“探究意識”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
[2]馬香蓮.淺探中學語文教學創新的途徑[J].考試周刊,2013(10).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