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鳳國
語文教學不能沒有德育,語文學科教材中處處蘊含著德育因素。在語文教學中,要著眼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充分挖掘教材,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和認識自然之美、藝術之美、哲理之美和德育之美。筆者采擷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幾處德育點以饗讀者。
名篇里的“人際”
不難發現,社會正處在瀏覽便捷、直觀、內容簡單、輕松的微閱讀時代;淺薄閱讀容易導致人的精神平庸化甚至低級化,然而經典則不一樣,經典總是能經得起時代的過濾和沉淀,在歷史的長河里,愈沖刷愈能閃爍出迷人的光芒,仍然會給我們更多新的思考和啟示。
試想:如果諸葛亮只是一個庸庸碌碌之輩,劉備會三顧茅廬嗎?如果關羽、張飛毫無出眾之處,堂堂的劉皇叔會與他們結拜嗎?如果劉備只是單槍匹馬,且毫無大志,即使他再器重賢能,諸葛亮會為他所用嗎?大家會毫無怨言地輔佐他嗎?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就是看中了他的軍事本領,所以把他推薦給了劉邦。盡管劉邦看他百般不順眼,但還是選擇容忍。反觀蕭何,他既能幫劉邦“上馬打天下”,又能幫劉邦“下馬坐江山”,所以蕭何成為漢朝為數不多的一位留名青史的功臣。
“腹有詩書氣自華”,大家都喜歡和有教養、有學識的人交往。所以學習此類名篇時,我期待學生能獲得這樣的啟示:從小就塑造好的性格、培養樂觀奮進的精神,不斷增長知識和見識,從而很好地武裝自己,大家也會被你的精神所感染,樂意和你交往。此時,我確實跟學生談到了現在大家常關注的“有效人脈”。諸葛亮正是因為對天下大勢有著非凡的見識,才有了著名的《隆中對》,沒有劉備的眼光和信任,怎么會有“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
師表》。
詩經中的“顏值”
《詩經》以其豐富的內容、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漢代時,被尊為儒家經典。
《關雎》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它的重要性和對它的評價之高。其內容寫一男子愛慕、思念、追求一個女子的過程,寫了他求之不得的苦悶、焦灼和設想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課堂教學中發現,男生學這首詩的情緒較為激動,女生有羞澀之態。在吟讀并引導學生分析感受男主人公的心理過程后,老師指名六位男生到黑板書面點評這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形象,其答案中共性是評價其文靜美好,只有一位男生不僅看到其文靜美好,還能從“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看出其女子的勤勞;從“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看出其女子品位高,有內涵,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高貴。教師就“勤勞”一詞對學生提問,用在我們身上,“勤勞”可換成哪一個詞,答案不約而同“勤奮”。教師順勢引導告訴學生“同樣一個邊讀書邊思考勤奮學習的學生,亦會備受大家仰視。一個初三的學生,在初步感受古代勞動人民追求愛情美好的同時,更應該看到一位“窈窕”之人的顏值的真正內涵。
《蒹葭》中,當學生從”溯回從之”“溯游從之”中明白了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從“道阻且長”“道阻且右”中讀出了愛情道路上的困難重重;當從“宛在水中央”中明白了那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時,教師順勢引導“談愛情有點早,那‘伊人就學生來說還可怎么理解,答案有‘美好的理想,‘高中、大學夢”等。教師順勢,讓學生回憶初一學過的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再聯系初三剛學過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再高歌毛澤東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來充分體味“溯回溯游”,充分感受逆境中不畏險阻,為美好理想而奮斗的精彩。
古文中的“責任”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老師學生有義務,有責任,充分利用課堂的分分秒秒,咀嚼一字一句,閱讀并領悟其思想魅力,溝通并傳承其生命信息,使其鮮活在今天的漢語時代增加人文積淀,散發人文精神的芬芳。
語文課堂中教師可指導學生活學活用教材,就地取材,如:因為有夢,才有夸父逐日;因為有夢,才有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因為有夢,才有宋濂“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是夢成就了陶淵明的“世外桃園”;是夢成就了杜甫的“會當凌絕”;是夢成就了毛澤東的“數風流,看今朝”。再如:因為責任,才有“愚公移山”“孫權勸學”;因為責任,才有墨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因為責任,才有木蘭“雙兔傍地,安辨雌雄”;因為責任,才有“曹劌請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是責任,讓唐雎不辱使命;是責任,鑄就了醉翁亭的與人為樂;是責任,鐫刻了岳陽樓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鄒尚智教授在《有效教學》中說:教材的編寫、審定十分慎重和嚴謹。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遵循知識規律、教學規律和認識規律,以及教學條件的實際編寫出來的,是學科領域的著名專家思維活動外化形式的結晶。我認為,一位真正的好老師,對語文這個學科的科學價值必須認真思考,尊重經典、用好經典,創造性地使用經典,是有效教學的基本點。
參考文獻:
景田毅.論德育滲透的重要性與方式[J].華夏教師,2014.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