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摘 要:隨著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城市中外來務工人員比例正逐年上升。切實解決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重點工程。如何使其盡快融入新的教育環境,不斷進步、成長,也是城市學校最為關注的課題。
關鍵詞:差異;分層;遞進
早在1990年,上海教育科學研究所提出“關于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研究”課題,由此課題派生的“分層遞進教學”策略。該策略的核心是分層,將“分層遞進”策略應用于語文教學中,有助于外來務工子女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尊重差異,分層制定教學目標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目標設定,存在著“整齊劃一”的現象。課堂猶如一條生產流水線,無論材料的原型如何,都按照統一的模子去加工、打造。這樣的教學,無視學生原有的基礎,導致優生攝取不足,后進生消化不良。對剛剛融入新環境的外來務工子女,無異于雪上加霜。
筆者曾對新入學的初一年級學生進行基礎調研,結果令人瞠目。成績優異的學生閱讀面廣,積累豐富,表達能力強;基礎薄弱的學生詞語匱乏,錯別字較多,課外閱讀量幾乎為零,表達能力差(外來務工子女占較大比例)。根據調研數據,開學伊始,筆者分三個層次制定目標,并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每半學期進行新一輪的調研,進步的學生可獲得層級晉升,并予以獎勵。
A層學生(基礎薄弱)
教學目標:側重于知識掌握
能力要求:
1.上課認真聽講,回答問題講普通話,聲音洪亮;按要求做好課堂筆記,書寫規范;
2.每天在校完成作業訂正,課后獨立、認真完成作業;
3.做好摘抄積累。
B層學生(成績良好)
教學目標:側重于方法指導
能力要求:
1.有良好的預習、聽課和復習習慣;
2.課前讀通新課的基本內容,課堂上專心、積極思考,定期進行讀寫方法的整理和歸納。
C層學生(成績優秀)
教學目標:側重于能力培養
能力要求:
1.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主動預習,帶著問題上課;
2.課堂上多做、多思、多答、多問、多論,思維活躍;
3.培養良好的學習素養,勇于挑戰,積極參加讀寫競賽活動。
“目標分層”的做法實施一年來,不同層級的學生表現出對語文學習極其濃厚的興趣。C層學生表現積極踴躍,為其他兩個層次的學生樹立了榜樣;與此同時,另外兩個層次的學生明確了目標和方向,都在為層級晉升作準備。尤其是A層的學生,他們從點滴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好積累。一年的時間,已經有三分之一的C層學生通過努力,成功進入B層。
二、重視基礎,分層實施閱讀計劃
沒有真正的閱讀活動,語文教學則失去了它的根基。對初中學生的閱讀要求:“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然而,在升學競爭的環境下,多數學生“功利”地學習語文,他們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埋頭于“答題技巧”,認為課外閱讀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為了“節省時間”,甚至連“大綱”要求閱讀的名著,也只是了解其梗概,把它當做“快餐”,草草了事。屬于課外閱讀的時間正在逐漸萎縮。
如何打通課內與課外的綠色通道,還學生閱讀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這是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曾學習過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中學張勇老師的教學案例。從教二十年,張老師大膽突破教材束縛,嘗試“大語文”教學:他編寫“班本”教材,將經典名著引進課堂;放手讓學生自己確定課外閱讀內容,自選經典著作;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成為課堂獨特的風景。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差異較大,如果忽視學生的基礎,統一布置,不僅不能激發閱讀興趣,還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尤其是針對課外閱讀量較少、尚未養成閱讀習慣的外來務工子女,必須從興趣入手,從習慣和方法抓起。為此,筆者在閱讀內容和任務兩方面,制訂了如下分層計劃。
A層學生(閱讀量少,基礎薄弱)
閱讀內容:
1.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等;
2.兒童文學作品,如曹文軒、楊紅纓等兒童文學作家作品。
閱讀任務:
1.標明閱讀時間,閱讀量;
2.每天摘抄,針對內容,用一兩句話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3.與同伴交流讀書內容。
B層學生(有一定閱讀積累,能力較強)
閱讀內容:教材推薦的名著閱讀,如《朝花夕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閱讀任務:
1.標明閱讀時間,閱讀量;
2.每天在書旁做標注,不少于三處,每處不少于50字;
3.與同伴交流讀書體會。
C層學生(閱讀積累豐富,能力強)
閱讀內容:中國古代經典著作,近當代作家經典作品,如《論語》《孟子》《朱自清散文》等。
閱讀任務:
1.閱讀并在書旁做標注;
2.每天完善讀書筆記,內容包括:作者、作品內容、寫作特色、讀后感悟等;
3.與同伴交流讀書方法,分享收獲。
分層閱讀計劃的策略實施以來,班級形成了良好的閱讀氛圍,學生共同分享閱讀的體驗與收獲。尤其是A層的學生,他們積極參與閱讀交流活動,找到了閱讀的快樂,并且把讀書的熱情帶到了語文課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效果都有了長足進步。
三、立足個性,分層提高寫作素養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寫作是語文學習中的“老大難”。的確,將閱讀中汲取的養料內化為自身的寫作技能,這樣的本領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因此,很多一線教師認為,寫作指導的投入和產出遠不成比例,而更愿意將主要精力放在閱讀教學中。這種狀況下,學生中排斥寫作、畏懼寫作,甚至對寫作深惡痛絕的大有人在。作文課成了為數不多的“優生”的天地,其他學生只能望洋興嘆。
這種局面必須得扭轉。根據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將學生分為三個層級,提出不同的寫作要求。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減緩坡度,降低難度,從零起點開始;對基礎一般的學生,在文章結構及語言表達兩方面著力;而對基礎扎實的學生,啟發他們多觀察,多思考,角度要新,立意要巧,感悟要深。
A層學生(寫作基礎薄弱)
寫作要求:
1.觀察生活,完整敘述一件事,學會將印象最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寫詳細;注意寫作格式的基本要求,規范書寫,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進行仿寫練習,學習用范文中的寫作手法,寫自己的生活。
B層學生(有一定的寫作基礎,文從句順)
寫作要求:
1.列寫作提綱。
2.觀察生活,學習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來表現生活。
C層學生(寫作基礎扎實,文字功底深厚)
寫作要求:
1.多角度觀察生活,有敏銳的觀察力,有獨特的視角,用心思考,感悟生活哲理。
2.使用一定的寫作技巧。
我將三個層級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學習小組。毫無疑問,C層學生的寫作過程,對A、B兩個層次學生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令人驚喜的是,由于A層學生多為外來務工子女,廣大的地域文化、豐厚的鄉土資源,為本地學生帶來了豐富的寫作素材,為他們觀察生活提供了新的視角,C層學生對生活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這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狀態,為寫作教學開創出一片新
天地。
關注外來務工子女這一特殊的學習群體,充分了解他們,尊重他們,讓語文課堂為這些孩子學習知識技能、塑造健全人格提供最佳平臺,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何惠,李東航.淺談語文素養的內涵及其養成途徑[J].瓊州大學學報,2005(1).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立項課題“南通開發區外來務工子女學困問題及調適策略的研究”(編號:B_b/2015/02/194)的研究成果。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