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菊
本節說課的內容為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水資源》第一部分: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將從四個環節針對微課進行闡述:微設計、微課堂、微應用、微反思。
一、微設計
首先我的微課設計理念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為載體,根據學生學情,為活動埋下伏筆。
1.課標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
2011年最新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知識點的要求為: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結合實例說出我國跨流域調水的必要性。
我的微課內容,重點展現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而對于后半句的要求,在之后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中落實。
2.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
微課內容節選自人教版中國地理八年級上冊,在學生學習了中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和土地資源之后進行深入學習。前承中國的氣候、河流等自然環境,后啟中國的交通、農業工業等人文地理,介于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之間的獨特內容,是學習、研究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章節。
3.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對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強,同時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而且水資源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身處我國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南方地區,他們無法想象西北地區缺水的景象,加之已經學習過我國的氣候、河流等基礎知識,因此可以通過適當的圖文資料對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及成因進行分析。
二、微課堂
1.微課導入
小水滴以自白的方式講述水資源概況及與人類的關系。用極短的時間、直觀生動的圖片、簡明的語言敘事,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生對水資源概況有所了解并明白水資源的重要性。
2.讀圖分析
本微課的重點: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方面的講解時,選擇先講時間分布,再講空間分布特點。
由降水的季節變化和河流流量圖得出水資源夏秋多冬春少的特點;
由某地的降水年際變化推導出水資源年際變化大的特點;
而水資源空間上不均勻則由降水分布圖與河流徑流量圖得出南豐北缺的結論。
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為了具體講解和方便學生明白西北和華北地區的缺水原因,使得教學流程更為連貫。特別是華北地區的缺水狀況,對初中生來說是很不易理解的,因此需要教師的講解加以輔助。
3.源于生活
貼近生活的圖片加材料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講解我國水污染、浪費時,采用學生身邊常見現象,達到視覺沖擊效果,更方便學生感同身受進行認知,便于理解識記。
4.情感升華
我希望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除了對本節課地理知識有了解和理解,還希望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我在視頻中突出了兩個情感主線,在介紹西北地區干旱時,用悲愴的音樂和圖片,讓學生能夠明白缺水的嚴重程度,自發形成節水意識;第二點,說明我國水資源污染浪費現象嚴重時,用圖片和數據造成危機感,讓學生知道水資源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人水關系相當惡劣,對我國的水資源進行保護、合理利用是迫切需要的。
通過視頻資源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等特點,進一步認清我國國情,并進行保護與節約資源的教育。
三、微應用
2001年,教育部試行的新課改要求,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協調統一。
課堂上,本微課視頻輔助教師講解,結合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小組展示進行,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使課堂教學更
有效。
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后復習時,本微課視頻讓學生思路更明確,知識落實更到位。同時可以加強教師的教學素養,促進專業成長和自我提升,更方便同事之間的交流合作,觀摩研討。教師之間交流學習。
四、微反思
本次微課主要有以下幾點亮點:
第一,整個微課視頻,從小水滴的自白入手,讓水滴以第一人稱講解整節微課,穿插精美圖片,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思路新穎,迅速抓住學生眼球,其次,整個微課畫面簡潔明了,條理清晰,不同環節的背景音樂的切入,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
第二,從教學設計來看,知識點明確,難度適中,地圖、景觀、數據貫穿微課,從而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優化總體教學安排。
第三,溫故知新,結合已學的知識,分類討論、解釋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便于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第四,從生活現象入手,分析身邊的地理知識,最終回歸生活。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節水、護水的意識,達到人水關系的和諧相處,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本微課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學習能力,加強其地理素養,達到教育效果。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