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志平
摘 要:高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共同經歷,近些年以來,高考引發了社會上極大的爭議。目前我國的高考試題過分地強調知識的記憶,卻忽視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這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以目前高考歷史試題為依據,簡單闡述一下高考歷史試題如何考查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方法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高考;歷史試題;能力;發現問題;教學
高考是中國的每一位學生一生當中所要面臨的大事,對于很多人來說,高考讀大學是改變人生命運的一大轉折點,因此,隨著人們對學生教育質量關注力度的不斷加強,社會各界對高考的關注是非同一般的。然而,近些年以來,高考引發了社會上極大的爭議。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自古以來是以考試的形式來進行的,作為一種傳統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就目前來說,高考是暫時無法被取代的。以目前高考歷史試題為依據,簡單闡述一下高考歷史試題如何考查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方法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相關建議。
一、當前我國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和現狀
1.強調基礎知識的梳理和記憶
高考試題堅持以教材為本,從史實出發,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中,不刻意求新求異,不刻意追求覆蓋率,不故意刁難考生,這樣的命題思路與中學教學的實際越來越貼近。目前高考的歷史試題中關于知識的積累和記憶的題目的數量是相對比較多的,這種類型的題目可以很好地考查學生對于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對基本知識的積累和記憶,可以從另一種層面上考查學生對待這門課的態度以及對于學習的態度。但是高考作為綜合性的人才選拔考試,高考歷史試題中這種類型的題目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有效考查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水平,這與目前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是不一致的。
2.跨模塊的綜合試題呈現上升之勢
綜合性體現在試題設計更加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體系,如2017年全國I卷第41題提供了法國大革命和近代中國對于民族主義的闡述,要求考生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知識深入思考,綜合考查了概括、說明、比較、評價等學科方法。高考的歷史試題當中,很多的選擇題以及分值較大的分析題、材料題都是對知識進行跨模塊綜合命題的,近幾年以來,這種跨模塊綜合命題的試題呈現出上升的勢頭,這是一種考查學生綜合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很好方式,這種類型的試題呈現上升之勢,說明了高考的歷史試題越來越多地注重人才的綜合知識水平,有效避免了有的學生綜合學習知識能力較差,學科知識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但是這種類型的題目在命題時對命題者提出了更高更加專業的要求,要求命題者選擇合適的材料,并且相關的綜合知識要適合高中生。
3.材料類分析題以新穎的材料為主
目前,高考歷史試題中,材料分析題的分值比例是很大的,目前的高考題在材料的選擇上大多比較新穎,但是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隨著網絡的普及,很多人開始在網絡上公開發表自己的言論或者是相關的文章。在對待政治歷史問題時,有的人難免出現一些個人的情緒,說出一些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語言,因此選擇材料時,應該對材料的出處以及材料的內容進行詳細的
斟酌。
二、關于高考歷史試題考查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的方法
1.加大材料分析類等開放類題目的分值比例
開放類試題是檢驗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最佳的試題形式,這類題目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學生要想在這類題目中拿到較高的分數,掌握課本中的基礎知識是最基本的。另外,開放類試題可以讓學生自己張口說話,說出自己對某一歷史事件或問題的理解、看法以及對于現實生活的啟示,可以很好地考查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發現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考查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2.注重歷史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聯系
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在對高考歷史試題命名時,應該加強歷史資料和現實生活的聯結。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根植于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比如2017年全國II卷第41題,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間、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時期、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三個不同時段的礦業政策為線索,反映出長時段中國的歷史巨變和求富求強的軌跡,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歷史與現實結合在一起,可以充分考查學生利用歷史知識和經驗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首先,學生必須對基本的歷史知識有一個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對于考查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三、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啟示
1.加強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對于學生來說,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最為基礎的,學生只有在掌握了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之后,才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和應對各種各樣的試題和材料。如果一個學生缺乏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即便是他擁有再出色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也不可能在考試當中取得好的成績。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切不可因為考試教育改革的原因而放松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積累的訓練,相反,教師要更加強調學生對課本的把握和理解。開放類的試題的比例和分值會越來越大,但是高考的材料是課外的,答案都來自課本,這是很有道理的。
2.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嘗試
教師可以嘗試一種創新性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把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引導性地向學生提出課堂的問題,組織大家分組討論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可以準備好課件和一些課堂上需要補充的閱讀材料或者是視頻等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激起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平臺上的材料資源
多媒體網絡技術平臺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應該是很常見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應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平臺的優勢,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可以使用PPT等課件的形式,使課堂的學習更加便捷,也方便學生的課后復習。
4.教師為學生推薦一定的歷史類課外讀物
由于教師具有更加專業化的歷史背景,他們的建議往往是可取的。因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為他們推薦不同的課外讀物,來充實和完善學生的課余生活,尤其是對于一些對歷史具有濃厚興趣的同學,教師的指引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教師應該為這些學生準備一些課外讀物或者是歷史閱讀材料、視頻紀錄片等等。
總之,由于目前高考的不可替代性,社會對高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國的高考試題過分地強調知識的記憶,卻忽視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這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本文以目前高考歷史試題為依據,簡單闡述一下高考歷史試題如何考查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方法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林梓山.科學課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7(2).
[2]朱孟雅.新課改以來安徽省高考歷史試題研究與中學歷史教學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15.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