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案例背景:
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情況變化萬千,難免會有意外,教師作為課堂掌控者一定要處亂不驚,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結合具體情況,快速有效地處置突發事件,扭轉尷尬局面,甚至變被動為主動,為課堂增添色彩。下面從遇到的一些課堂小插曲,談談課堂上發生意外的“千變”與“應變”。
案例描述:學生課堂吵架險失控
某學期的一節課,我正給學生復習樂理知識,突然傳來一陣吵罵的聲音,原來是一位男生跟一位女生吵起來了。
我急忙上前詢問原因。
男孩說:“她的頭發總是掃到我的臉。”
女孩說:“他總是在弄我的頭發。”
原來是“頭發”引發的一場“戰爭”,我沒太在意,半開玩笑地跟男生講:“你往邊上坐一下好吧?這樣她的頭發就碰不到你了。”看似氣氛得到了緩和,可是還沒等我講兩句話,他們又吵起來了。這下我的臉掛不住了,于是我快步走過去,板下臉跟男孩說:“坐旁邊去。”哪知這個小男生桌子一拍站起來說:“老師,你干嘛老指著我說啊?”一邊說一邊哭了起來。我也很生氣,竟然敢拍桌子,于是我更加嚴厲地說:“兩個人都給我出去。”兩個學生始終不動,我更加生氣,大聲說:“班長,把他們帶到班主任那去。”
事情到這里告一段落了,課堂上我也沒有時間再關注這件事。后來的一天,班主任突然問到我這件事,我頓時想起小男生那帶著委屈的哭臉。仔細想想自己還是失誤了,而且平時這位男同學就比較調皮,對小男生有一種“調皮”的刻板印象,首先就當眾責怪了他,加重了學生的逆反情緒,引發師生間的對立場面,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耽誤了課程,影響了學生的情緒,而且教師自身的威信也受到損失,不利于以后的教學。
案例反思:
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在新課標的探究式教育理念下,師生互動發生越來越頻繁,教學意外生成也就越來越常見。教師處理意外事件,應該抱著一顆寬容的心,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在千變萬化的教學中,始終游刃有余,做出最佳的處置。從以上案例中,我的反思就是:
一、消除刻板印象,樹立正確的師生觀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有其主導和強勢的一面。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受教育對象產生影響。如果教師具有很強的刻板印象則會對受教育者帶來一定的影響。“案例”中如果我能先把兩個學生分開,換個座位,等到課上完了,再配合班主任進行善后處理,可能效果要好很多。但因為惹起事端的一方是男生,小男生本身給人的印象就是調皮搗蛋喜歡惹事,因此我不假思索就首先將矛頭指向他,且在批評的時候,沒能多顧及他的感受,使他感覺受了委屈,學生自然不能平靜,所以后來又發生爭吵,讓我火上澆油,情緒爆發,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面對意外事件,教師首先要敏銳地把握事件的性質、發展的苗頭,以及課堂變化的趨勢,再做出準確的判斷,或淡化,或化解,或疏導,或堵截,能夠當堂處理的當堂處理,有的則應該先控制事態發展,然后再在課后擇機解決。尤其是處理“學生吵架”這類事件,教師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對當事的哪一方有偏見,在沒有時間分辨誰對誰錯的時候,應該先控制事態的發展,不能把原本學生之間的矛盾變成教師和學生的矛盾,影響到課堂。
二、控制自身情緒,提升課堂調控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其中教師隨機應變,提升掌控課堂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掌控課堂意味著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可預見性、漸進性、現實性的把握,教師既要恰當創設課堂上的學習情境,又要恰如其分地調節課堂氣氛、對學生學習方式做出正確的指導。回想起這些“尷尬”,我想如果現在面對這樣的事件,我會比較從容地解決,課堂氛圍也會更加和諧。現在的學生自主意識很強,同樣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但由于是不同的教師,采取不同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其教學效果往往是天壤之別,有的課堂可能單調乏味、令人生厭,而有的課堂則可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心存期盼。課堂是教師施展才華的舞臺,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折射著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育藝術水平。課堂教學既要講科學性,又要講藝術性,使我們的課堂具有動感、情感、美感,才會使課堂產生感染力。教師只有不斷修煉內功,提升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方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順利實施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真切體驗課堂活動。
三、發揮教育機智,化解課堂“意外”
課堂教育教學是一個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過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種種意想不到的事件,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環境的影響干擾,有可能是教師對學生的預見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教師與學生間、或學生與學生間暗藏著的矛盾。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引起的意外事件,都需要我們教師對這些課堂意外作出迅速準確的判斷,并妥善解決,以保證課堂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并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具備這種駕馭課堂的能力,即教學機智。有時教師充分準備、精心預設的教學過程在實施時被學生“破壞”或“打亂”是在所難免的,而且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這種現象有可能會越來越頻繁。新課程改革倡導師生平等、教學民主,要給學生創造充分發揮和施展的空間,使教學過程更加開放,更具不可預測性。所以在意外發生的時候,教師要冷靜,不能總是希望能夠很直接、很武斷地把“意外”給泯滅掉。比如說教師一不注意出現口誤,甚至某些知識點講解不到位等等,學生都有可能提出質疑。教師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不能以權威自居,確實有失誤的應該虛心接受。涉及知識點的,可以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討論,鼓勵學生多提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畢竟教學不是獨角戲,學生的參與非常重要。
課堂上的意外千變萬化,考驗著教師的掌控能力。處理課堂上的意外考驗著教師的智慧和學識,也需要教師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和底蘊,及時總結和反思,提高應變能力。音樂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生活,努力分享他們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引導他們走進音樂的世界,親身體驗音樂給他們帶來的歡樂。這樣,音樂課才會真正地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音樂課上的意外也會更多的是意外之喜。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