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自從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進行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測試后,2016年全國卷(含新課標卷)以及部分地方卷繼續進行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測試,并且結合“一點四面”的立德樹人導向和語文核心素養進行命題考查。“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提出者張開教授的定義“通過增加任務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強調兩個關鍵——“在真實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與“多維度比較中說理論證”。這兩個關鍵處正體現了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全國卷作文命題的變化,進一步說明了高考命題中心在“激發思維、強化思辨,培養獨立思考,具有創新能力方面”對考生的要求。
于是很多一線教師認為“任務驅動型”是一種新型的命題材料,不同于之前“一統天下”的“材料作文”。這種認知其實是走入了一個誤區。“任務驅動型”依然是屬于材料作文的范疇,不過在命題表述上帶有強烈的指令性,削弱了考生對材料審題立意的難度,加大了對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當然,“任務驅動”是針對作文命題表述而言,材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畫,如2016年的全國一卷、“任務”的表述可以是顯性的,如2015年全國卷作文材料,也可以是隱性的,如2016年全國卷二。但無論命題表述的材料和布置的任務趨向是以什么形式出現,目的都在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說理能力。正是語文核心素養要求中的“思維發展和提升”。因此,考生作文能否做到說理深刻透徹,才是高考作文能否拿下高分的重要條件之一。
但是如何做到說理深刻、透徹,讓文章有深度?這對很多考生來說,本身就是一個難題。他們習慣了傳統的“三段式”論證,遵循簡單的“一分為二”的思辨方法,在進行論述時表述單一、膚淺,只能盡力做到“形似”論證,至于“深刻”“有思辨性”“有深度”“體現獨立思考”“有創新能力”等方面,自是無從談起。
說理如何進行深度挖掘,如何選擇維度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其實有章可循。
一、以傳統的“三段論”進行多維度的挖掘示例
1.“是什么”,這部分要求辨析概念,進行定義。很多考生只知道給出定義——“××是××”或者表明立場——“我認為……”或“我贊成(反對)……”,然后就開始“示例+觀點”的重復羅列。其實這部分針對概念的理清,可以發散出兩個維度——概念的內涵(本質)和外延(表現形式),這是提出觀點、闡述觀點和論證觀點的起點。
2.“為什么”,這是針對觀點的分析,可從其意義、后果兩個維度來進一步闡述。
3.“怎么做”,也就是如何實現或者避免觀點所述事實,可以從實現或避免的前提、條件或方法入手去闡述。
這樣一來,“三段式”就有了可以延展的六個維度——“內涵、外延、意義、后果、條件、方法”可以思考、論證。考生可以選擇一個維度,也可以就多個維度綜合論證。論證所形成的文字,就是一篇議論文的行文布局。
二、一旦涉及對立型材料,很多考生又開始糾結:兩個觀點只寫其中一個,怕觀點太絕對;兩個都支持,相當于沒有觀點;想進行矛盾的“對立”“統一”之間的轉化,又把握不好分寸
有相當多的考生在進行論述時,最喜歡采用的是辯證分析。這種思維固然沒錯,但易“沒入”“大流”中,對創新思維及思考深度的表達存在影響,很難讓自己的論述在眾多雷同論證中脫穎
而出。
其實“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并非只有兩個非此即彼的立意點。我們還可以針對“此”與“彼”進行繼續劃分。孔子主張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可視為針對對立型材料多維度論證角度的分析原則。
“一分為二”的辯證,必然出現褒貶兩個角度。如果我們肯定其中一個,那么與這個詞詞義接近的貶義表述就應該是前者做法太過的表現,這就又劃分出兩個論證維度;與此同時,在第一次劃分時定義為貶義表述的觀點,它也可以進行第二次“一分為二”,即同樣有“褒義”和“貶義”的兩個維度。
下面以一則作文材料為例加以說明。
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我貼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你認為呢?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標題,明確文體,不得套作、抄襲,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這則材料很明顯出現了一組對立的觀點——“在地面步行”和“在云端跳舞”。考生在兩者之間只能選擇一個。
如果選擇了前者,即“在地面步行”,那么它的隱喻義就是“腳踏實地”,它的近義詞是“安分守己”“埋頭苦干”等,反義詞是“好高騖遠”“白日做夢”。
角度一:支持“腳踏實地”,反對“好高騖遠”
做人做事需要腳踏實地的態度,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能獲得成功。
角度二:支持“腳踏實地”,反對一味“安分守己”
角度三:支持“好高騖遠”,反對一味“腳踏實地”
這里的“好高騖遠”不是不切實際地追求,而是指人應當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求”,一味“腳踏實地”最終會導致“墨守成規”,懼怕改變,不敢創新,失去追求的勇氣。
角度四:支持“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求”,反對一味“白日做夢”
參考文獻:
[1]劉淑玲.談談“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教學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5.
[2]張家庭.觀歷年作文形式,談作文教學心得[J].讀與寫,2011.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