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冬燕
(啟東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江蘇 啟東 226200)
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白內障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分析
施冬燕
(啟東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江蘇 啟東 226200)
目的:分析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白內障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方法:將2016年1月至6月期間在啟東市人民醫院進行手術的60例老年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分為1組(30例)和2組(30例)。對1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2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接受護理的效果。結果:接受護理后,2組患者其對所患疾病知識的掌握率和對護理的總滿意率均高于1組患者(P<0.05)。結論: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白內障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臨床路徑護理;老年白內障患者;手術治療
白內障是眼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多為老年人。此病具有病程長的特點,是導致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對老年白內障患者通常進行手術治療。研究發現,在老年白內障患者進行手術期間,對其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不錯[1]。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高效率、高品質、低成本的護理新模式。此護理模式是將患有某種疾病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其所患疾病的特點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從而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規范。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白內障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白內障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1組和2組。在1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0例,其平均年齡為(64.7±3.0)歲。在這些患者中,發病部位為左眼的患者有14例,為右眼的患者有16例。在2組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其平均年齡為(65.3±3.2)歲。在這些患者中,發病部位為左眼的患者有16例,為右眼的患者有1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期間,對1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其進行健康教育、飲食護理。對2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成立臨床路徑護理小組。該小組的成員為我科的責任護士和護士長。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護士長的主要工作是:參與制定護理方案、安排責任護士的工作、對責任護士的工作進行監督。責任護士的主要工作是: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中的內容完成相關的護理工作。在每落實一項護理任務后,責任護士在臨床護理路徑表中進行標記,并記錄進行此項護理的具體時間。2)醫院對臨床路徑護理小組的成員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2]。3)責任護士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對患者進行護理。在患者入院的第1 d,責任護士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主治醫生的相關情況,給予患者入院宣教,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的評估。在患者入院的第2 d,責任護士為其介紹與白內障相關的知識、進行手術的方法,叮囑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協助患者做好術前的準備工作。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其保持情緒的穩定。在患者入院的第3 d,護理人員告知其進行手術的具體時間,并做好手術器具的消毒工作。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協助其取合適的體位,多對其進行鼓勵、安慰。護理人員協助手術醫生完成手術。在患者入院的第4 d、第5 d,護理人員仔細觀察其術眼是否滲出分泌物或出現紅腫,為患者家屬講解術后患者應注意的事項及所用藥物的用法、用量。根據患者情緒的變化給予其有效的心理疏導。在患者入院的第6 d,護理人員教會其使用眼藥水及眼藥膏的正確方法,對其進行眼部自我護理、按時用藥、合理飲食等相關內容的健康宣教,并告知患者復診的時間[3]。
在兩組患者出院前,為其均發放2份調查問卷。一份調查問卷的調查內容是患者對所患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該調查問卷中包括掌握、未掌握兩個選項。另一份調查問卷的調查內容是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該調查問卷中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選項。總滿意率=(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對所患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對護理的滿意度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在1組患者中,掌握其所患疾病知識的患者有20例,未掌握其所患疾病知識的患者有10例,其對其患疾病知識的掌握率為66.7%。在2組患者中,掌握其所患疾病知識的患者有28例,未掌握其所患疾病知識的患者有2例,其對所患疾病知識的掌握率為93.3%。2組患者對所患疾病知識的掌握率高于1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2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1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對所患疾病知識掌握率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率的比較
白內障是眼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眼部晶狀體的代謝可出現紊亂,使其晶狀體內的蛋白質因發生變性而變得混濁,使光線被混濁的晶狀體阻隔而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進而導致其出現視物模糊的癥狀[4]。此病患者的年齡多在40歲以上。調查的結果顯示,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白內障的發病率逐漸升高[5]。研究發現,在對老年白內障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期間,對其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理想,可有效地恢復其視力。進行臨床路徑護理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為其制定科學、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然后對其進行高質量、規范化的護理服務[6]。
總之,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白內障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1]蔣文峰,劉莉,樊桂蓮,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0):64-66.
[2]孫勁輝.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22):171-172.
[3]孫曉婷.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85):182,185.
[4]崔玲玲.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5):226.
[5]盧吉坤.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運用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5(21):261.
[6]李珊,尚思瑩.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心理醫生,2016,22(20):223-224.
R473
]B
]2095-7629-(2017)21-02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