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娟
摘要:首先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對高職院校德育課活動教學法的含義進行解讀,進而對“互聯網+”活動德育模式實踐應用原則進行闡述。從優化德育課程規劃的設計、構建大學生德育水平衡量體系、建設德育教育互動平臺、完善活動德育模式考評體系四個維度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活動德育模式的構建策略進行系統化的探究。同時,從活動德育模式課堂教學活動和校園及社會教學活動兩個層面對“互聯網+”活動德育模式教學實踐方式進行論述。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活動德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2005603
引言
高職德育教育是培育學生優秀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的核心教育途徑,通過德育教育的實踐過程,幫助學生實現身心成長過程中內在素質的挖掘與升華。高職活動德育模式是實現高職德育教育目標的實踐教學策略,不僅在高職德育教育領域,而且在很多學科的教學實踐中獲得了成功的檢驗,取得了顯著的教學實踐效果。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我國教育界,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的各類學科,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對學科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高職院校活動德育教學模式成功融合“互聯網+”模式,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優化活動德育模式,將高職活動德育模式實現了升級與創新。
一、高職院校德育課活動教學法的含義
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20世紀初期提出了活動教學思想,活動教學法自此在美國教育界廣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教學效果。活動教學法主旨是在學生的自身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并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活動教學法的教育原理是利用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用實際行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活動著手,引導學生思想活動的生成。進而,學生在教學內容的身心實踐過程中對知識進行了融會貫通。
我國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教育目的是塑造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先進的思想觀念并樹立學生正確的人格。其教育方向是對學生的非知識素質進行挖掘和鍛煉,所以活動教學法正是實現這種教育目標的有效教學方式。根據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目的與教學內容,與活動教學法的實踐要點相結合,形成高職院校活動德育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效果。活動德育模式能夠最大化地發揮高職德育教育內容中的思想教育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提升,幫助學生實現內在品質的升華。
二、“互聯網+”活動德育模式實踐應用原則
1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德育教育是非知識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層面的素養以及對內在優秀素質的挖掘。這種教育過程中并不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量,而是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已具備的知識產生新的認知,所以是一種知識升華的過程。學生原有知識結構決定了學生的思想結構和意識形態,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的限制,導致學生原知識結構支撐的思想體系具有一定局限性[1]。所以高職德育教育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德育教育對學生的原知識結構進行升華,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針對學生的原知識結構進行教育,需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配合,只有學生主動地、獨立地對知識內容進行思考與批判,才能實現知識結構的升級和思想道德觀念的重塑。為了幫助學生挖掘并運用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高職活動德育模式必須從教學角度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德育學習自主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被激發和培養之后,在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都能夠取得優異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在德育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地對優秀思想文化的探索,使其感悟到現實生活的美好以及卓越品德的優秀,進而能夠推動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積極的精神面貌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高職德育課程,同時也使學生在其他高職學科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習效果。所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自主積極性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2發揮教師的引導能力
學生在德育課程中的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基礎之上。在活動德育模式下,教師應轉變灌輸式教學的傳統德育教育理念。將架設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為教學己任,利用教學環境、教學內容以及合理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自主地對知識進行探索和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能力不是體現在德育教學成績上,而是體現在學生對德育知識融會貫通的程度上、學生的精神面貌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核心標準。同時,教師的引導能力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唯一標準[2]。
教師在活動德育模式實踐應用的過程當中,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自主思考并幫助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合理的思維批判,使學生形成新的知識并逐漸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來指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活動德育模式需要教師在學生的自身活動中進行教育,這也正是教師引導能力需要著重發揮之處,教師在激發學生的某些特定行為之后,引導學生通過行為發生的過程切身實踐知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在行為活動中“習得”德育知識,挖掘內在優秀素質。
三、“互聯網+”活動德育模式構建策略
1優化德育課程規劃的設計
活動教學法在高職德育教育中的應用,是對德育課程的實踐方式進行優化。為了能夠最大化發揮活動教學法的作用,應優化高職德育課程規劃的設計。充分增加德育課程的實踐活動的占有比重,并優化德育理論內容的傳授方式。同時,應對德育課程的實踐活動主題進行科學設計,使德育活動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行為。在我國高等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一同邁入“新時期”的背景下,高職德育教育的實踐活動主題應充分發揮國家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核心作用,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主旨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最大化利用德育教育的實踐活動主體來向學生傳遞先進思想和科學觀念,引導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方向與社會發展相銜接,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相結合。endprint
2構建“互聯網+”大學生德育水平衡量體系
大學生德育水平衡量體系,是對學生德育踐行活動的監督和約束,也是提升學生德育水平的重要輔助性教育策略。大學生德育水平衡量體系的應用方式是:首先,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日常生活活動以及社會生活活動中的行為進行監督與考量,從道德角度來分析與評定學生的行為正確性,并給予相應的分數統計。第二,對學生的德育考量分數進行綜合性的評定,評定結果影響學生的畢業和畢業檔案。加強大學生德育水平衡量體系對學生大學生涯的影響力,是對學生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督的重要手段,進而能夠從行為角度規范學生的道德觀念,實現道德素養和優秀品質的長期養成。
“互聯網+”模式在高職活動德育模式中的融入,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優化,更重要的是將現代信息化觀念貫徹到學生的思想行為活動中,使學生的社會行為活動與時代緊密銜接。“互聯網+”模式融入到大學生德育水平衡量體系中,首先可以豐富大學生德育水平衡量體系的監督和考量手段。監督范圍由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擴展到學生的網絡行為,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化社會思潮涌動的背景下,對學生的言論行為和網絡活動參與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規范自身行為,而且對維護高職院校校園思想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3]。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應構建具有信息化水平的校園安全網絡系統,并配有專職人員對學生的網絡言論以及網絡活動參與行為進行監控,對一般性網絡行為給予相應的道德評分并納入學生大學生涯最終評價中,對嚴重的網絡行為應上報院校教務處。
3構建“互聯網+”德育教育互動平臺
德育教育互動平臺,是高職院校進行德育思想教育的主陣地。隨著現代多媒體信息傳播技術的廣泛普及,活動德育教學模式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在信息傳播中的優勢,將德育教育內容通過更加廣闊的途徑向學生傳遞。為發揮活動德育模式的教學優勢,教師應強調在網絡平臺中與學生的互動性,利用互動交流的形式和豐富的網絡教育內容來引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利用互聯網平臺能夠極大地豐富德育教育的活動主題,教師應對這些教育主題進行精神甄選,選擇能與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相符,并能激發學生互動參與積極性的德育主題。在主題方向確定之后,進行教學內容的填充并上傳至校園網絡互動平臺,組織學生進行觀摩與學習。更為重要的是組織學生在觀摩和學習之后參與到德育主題交流互動中來,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群、QQ群等學生群體廣為普及應用的網絡交互平臺進行德育實踐活動。教師在平臺中引導學生就德育主題自由發表見解和評論,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自由辯論和交流探討。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行為觀察來分析學生的德育踐行能力水平和問題所在,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教育以及適當的批評和指正。
4完善活動德育模式考評體系
活動德育模式考評體系是活動德育模式構建中的重要部分,不僅發揮對學生的德育水平進行評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發揮鼓勵和引導的作用,使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同時鼓勵學生繼續挖掘自身的內在潛能。活動德育模式考評體系與大學生道德水平衡量體系的區別在于應用目的不同,后者是強調監督,是學生德育水平成長的強力外在影響力因素。而活動德育模式考評體系的考量作用僅僅局限于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層面,其核心影響力是從隱性教育角度鼓勵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信心和積極性,進而間接地推動學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為使活動德育模式考評體系發揮應有的作用,考評的范圍應界定在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并界定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內在素質側面,而不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通過對學生的內在素質進行考評,教師能夠掌握學生的實際德育水平并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同時,考評結果也給了學生客觀的人格與品質評價,對學生的自我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互聯網+”活動德育模式教學實踐
1“互聯網+”活動德育模式課堂教學活動
活動德育模式在高職德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從教學層面上講,其主要目的是將高職德育課程理論內容實踐化。活動德育模式將德育理論知識中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進行轉變,使之生動化而具體化地呈現在學生的認知層當中。并通過具有自由性和互動性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切身體會和感悟德育理論知識的正向魅力。互聯網技術在活動德育模式中的應用能夠顯著加強活動德育模式的“活動性”,豐富教學過程的主體,拓寬師生活動交流的渠道,并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4]。
活動德育模式下的德育課堂教學活動,強調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具體形式可以是德育主題演講、討論、辯論等。通過教師對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行為引導,使學生用實踐的方式掌握德育理論知識內容,學生將這些具有實踐性的新知識進行獲取、分析、批判、選取,最終轉化成為具有個人標記的新知識,隨著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的不斷深入,這些新知識將形成學生的意識形態,并指導學生現實環境當中的行為活動,進而實現高職德育教育的目的。
2“互聯網+”活動德育模式校園及社會教學活動
校園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高職活動德育模式進行踐行的重要途徑,是發揮活動教學法優勢的重要教學平臺。在高職院校校園內,應積極組織以德育為主題的校園活動。不僅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體會到德育知識并進行學習,同時通過德育活動的開展也極大地豐富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使更多在德育教學活動以外的學生感受到德育知識的能量,將活動德育模式的影響力最大化體現。高職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人才培育策略,需要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相融合,形成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將德育教育貫徹到高職校園的各個層面。同時,應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德育教學擴大至整個高職校園。在高職校園網站上舉辦德育主題的征文、討論等形式的校園活動,是“互聯網+”活動德育模式在高職校園實踐的重要措施。同時,互聯網上的互動可以融合社會資源的參與,展開同城高校間乃至全國高校間的德育主題活動。互聯網平臺在活動德育模式中的融入,使傳統的德育實踐教學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最大化地突出了實踐活動的廣范圍參與性和互動性。endprint
結束語
“互聯網+”模式與活動德育模式的有機融合,使高職德育教育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活動范圍限制,極大地發揮了活動教學法的優勢。使學生能夠突破時間限制、地域限制以及活動方式的限制,最大化地展開自身行為活動、習得德育知識內容。通過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習得了具有實踐性的德育知識內容,進而真正地幫助學生實現了思想觀念、道德素質以及內在優秀品質的提升,促進了學生優秀人格的形成。素質教育理念是高職教育的核心,而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進行人才培養的核心策略。“互聯網+”及活動教學法在高職德育教育中的融入與實踐應用,是高職院校德育課程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的科學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李軍民.高職院校建立行動德育模式的必要性探討[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2(12):35—38.
[2]郭鵬,王毅,孟令玲,楊濤,杜玉菡.高職院校德育模式的新探索——淺析“校”“社”共建德育基地在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中的作用[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12):23—25.
[3]鐘沖.“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院校德育實踐科學路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6(15):19—21.
[4]王娓娓.淺談“互聯網+德育”模式下高職院校生活德育工作[J].亞太教育,2016(13):259.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activitybased teaching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expound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mo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plus” and research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mo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plus” from four dimensions, namely,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ning, setting up th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ng moral education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mod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Meanwhile,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of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mo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plus” are discussed from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ampus and society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the “Internet plu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mode(責任編輯:侯秀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