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鴦鳳
摘 要:
抓好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黨的建設的一項基本任務和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從“黨建+”模式的內涵出發,分析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護理分院“黨建+”工作探索與實踐為例,探討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路徑與方法,并總結經驗啟示。
關鍵詞:“黨建+”;學生黨建;高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許多黨的建設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極大地豐富了黨的建設理論,全面從嚴治黨開啟了黨建工作的新常態。高校學生黨建是高校乃至全國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不斷創新的系統性工程。習近平同志強調:“學校是匯聚人才的高地,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為此,深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研究和實踐,以“黨建+”模式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拓展黨建工作路徑,對于增強黨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統領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黨建+”模式的內涵
“黨建+”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一種新理念、新模式,其基本內涵是:以黨建工作為統領,以黨是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為基本出發點,更好推動黨的各項事業發展和各項工作開展的內涵深化和外延拓展;以黨建工作為抓手,推動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緊密結合,以更加靈活的手段和方式實現黨建工作效能最大化;以黨建工作為切入點,通過開展各項卓有成效的工作,突顯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目的是更扎實地確立黨建在各項工作中的引領地位和方向性作用。
二、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黨建與中心工作結合不緊密
有的高校黨務工作者對學生黨建工作的定位和認識不清晰,就黨建抓黨建,黨建與團建、與中心工作、專業特色、學生特點相脫離,使得學生黨建工作浮于表面,工作做不到“點子上”。這樣的黨建工作不僅沒有服務于大局,還嚴重影響了學生黨員參與黨建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新性,導致支部黨員人心渙散,凝聚力和活力不足,工作實效性差,學生黨支部的堡壘作用難以得到群眾認可。
(二)支部學習教育與管理形式化
長期以來,基層黨組織對理論學習教育可以做到有計劃、有主題,但是一些流于形式的學習對黨性提升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黨的理論難以深入人心。究其原因,一方面,支部理論學習教育效果不佳。黨員學習教育活動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場面嚴肅,方法單一,基本上通過召開會議傳達精神、學習文件、集中討論等“官方化”的形式,活動形式缺乏新意;有些黨員主動學習意識較差,在支部組織生活會中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思考能力,如此支部組織生活會就成了形式主義,走流程。另一方面,黨員學習教育與實際行動相分離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論學習是一套,實際行動又是另外一套,黨員的自我教育與管理功能較弱,黨性修養難以與黨員標準匹配。
(三)黨員實踐與服務缺乏長效性
黨員進行社會實踐,開展服務社會活動,不僅是黨員先進性和先鋒模范作用的體現,也是黨員繼續教育與黨性提升的必要手段。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與服務平臺,不僅有效延伸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載體,也成為加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途徑。然而,許多黨員實踐與服務活動沒有建立長效機制,活動設計缺乏系統性與延續性,活動內容比較單一,導致有些黨員的實踐與服務形式大于內容,沒有最大化發揮活動效果。
三、基于“黨建+”模式的學生黨建工作探索與實踐
針對大學生黨建工作中存在的上述問題與難點,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護理分院黨總支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為契機,積極開展基于“黨建+”的學生黨建工作探索與實踐,發揮在基層黨組織在各個方面的作用,拓展了黨建工作載體,創新了工作路徑,形成管理有抓手、服務有載體、成長有導航、引領有標桿的黨建工作局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結合中心工作,有力服務育人目標
黨建工作是育人工作的統領,只有緊密結合育人這一中心工作,才能有力服務于育人目標。“強臨床能力,高人文素養” 是杭師大錢江學院護理分院的培養目標和特色,為此,該分院黨建工作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同時,一直致力于立足專業特色搭建平臺,創新黨建工作路徑與方法,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為社會培養專業能力強、職業素養高、人文素養好的護理人才。基于這一思路,護理分院黨總支推出了“黨建+”素養提升計劃,通過為支部搭建平臺,以支部具體項目的實施,引領學生職業素養、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其中,“尋訪優秀護理人”活動取得良好成效。
“尋訪優秀護理人”活動以學生黨員為主體,組建一支訪談隊伍,旨在通過面對面訪談的形式,讓學生黨員向榜樣前輩學習,從榜樣身上汲取前進的動力和成長,更好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意識,成為學生群體中真正的榜樣,這樣由一到十、由點到面,相互感染、競相仿效,讓更多人成長受益。2016年期間,訪談團隊利用課余時間,先后走訪了杭州市市屬10家醫院,訪談了具有副主任護師及以上職稱或有20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且在科研、臨床一線、臨床帶教方面有著突出成績的優秀護理人56位,經過后期整理,形成文字稿20余萬字,并出版《榜樣的力量——優秀護理人訪談錄》一書,引起社會良好反響。從實際效果來看,“尋訪優秀護理人”活動切實把黨建和學生職業發展相結合,把黨性鍛煉與職業素養提升相結合,以優秀護理人精神不斷激勵黨員思想成熟與黨性修養提高。
(二)突出問題導向,提升學習教育實效
為解決支部理論學習效果不佳,黨員自我管理和教育意識不強的問題,護理分院黨總支推出“黨建+”紅色先鋒課堂,通過黨團共建,開展黨員自主學習教育,使黨的理論知識“入腦入心”;同時學生黨員積極參與基礎文明管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使黨性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紅色先鋒課堂”旨在通過理論學習和先鋒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傳播紅色知識,增強黨性修養。一方面,支部開展黨團共建,黨員帶頭上黨課活動。支部的學生黨員分頭到各自聯系的團支部,自選主題,結合實際為同學們上一堂微黨課,微黨課不僅加深了黨員自身對黨的知識和問題的理解,也以新穎的形式帶動了身邊同學學習,課堂具有內容精,氣氛好,互動多的特點,受到學生歡迎;另一方面,支部開展先鋒行動,做好學風建設和基礎文明管理的排頭兵。支部以黨員“4S”(即微笑Smile,真誠Sincerity,滿意Satisfaction,自我提升Self-advance的英文首字母)服務中心為載體,在寢室設立分中心12個,列出包含黨務咨詢、談心談話、學業問診、結對幫扶、文明監督、應急處理、學涯指導、院務服務等8項服務內容的清單,建立了《站內值班制度》、《師生黨員結對幫扶制度》、《黨員聯系寢室工作制度》等,讓廣大學生可以有急事找黨員,有難事靠黨員,有疑問問黨員,從而使黨員服務、管理更加制度化、規范化。
(三)拓展工作載體,建立實踐長效機制
志愿服務社會是黨員發揮專業學科優勢,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大愛情懷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檢驗黨員是否合格的標尺之一。為此,護理分院黨總支推出“黨建+”志愿服務,拓展工作載體,建立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志愿服務積分制。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開展志愿服務以小時數進行積分,實行入黨前、后累計積分分別需達到48分;二是成立師生志愿服務團。護理分院黨總支成立了百人師生黨員志愿服務團,與杭州市上城區南星街道、杭州護佰歲養老服務中心共建互助養老服務研究與實踐基地暨黨員志愿服務基地,聘請基地所在街道社區的領導以及社會組織(杭州)的負責人為導師,建立了黨員公益服務與學科研究相結合的持續性平臺。與此同時,由學生黨員擔任負責人,把師生志愿者分6個興趣小組,每月到基地“移動課堂”開展教學活動,在公益服務社會的同時,也使基地成為、課題項目落地甚至公益創業項目的孵化平臺。
四、基于“黨建+”模式開展學生黨建工作的經驗啟示
(一)堅持黨建核心地位,發揮“+”的多元作用
“黨建+”模式是“一核多元”的工作模式,具有方式靈活、目的明確、路徑多樣的特點。運用好“黨建+”,關鍵是要理清為什么要“+”、“+”什么以及怎么“+”三個重要問題。這三個問題分別體現了黨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工作成效以及工作方法和路徑。“+”什么是檢驗工作成效的標尺,也是破解難題的利器,要充分考慮工作預期目標、存在問題及現有條件等。具體工作中,必須緊緊圍繞黨建工作這一核心,運用好“+”,實現與中心工作充分結合,才能較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增強支部活力和影響力。
(二)堅持工作實效目標,創新黨建工作路徑
“黨建+”模式在黨建工作中的應用與實踐,是對黨建工作在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中內涵與外延的深化與拓展,也為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借鑒。從高校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學生黨建的主要內容,“黨建+”工作模式,更有利于以工作實效為導向和目標,創新高校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和途徑等,使學生黨建工作產生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從而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
(三)堅持破解難題導向,扎實推進黨建工作
基于“黨建+”模式開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有利于破解工作中的諸多難點以及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黨建+”的關鍵是抓住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與不足,有針對性地設計實施路徑,這種“對癥下藥”的模式,更有利于學生黨支部樹立威信,筑好堡壘作用,提高黨員的主體意識與先鋒作用,從而促進高校思政工作乃至學生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版)[M].學習出版社,2016,(4).
[2]王友明. “一核多元”的“黨建+”工作模式[J]. 人民論壇,2016,(3).
[3]吳健,丁德智. 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1).
[4]紀曉蓉.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5).
[5]梁 偉.基于“黨建+”模式的高職院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研究探討[J]. 時代農機,2017,(2).
基金項目:2017年杭州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黨建研究重點項目。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