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永
摘 要 制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可分為兩類:可變因素和不可變因素。其中,辦學學制、辦學模式、辦學特色、資金投入等稱為可變因素,雖然這些因素可能來自外部,也可能來自學校本身,但通過轉變觀念、完善制度管理完全有可能改變。文章分析這些可變因素及改革路徑旨在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業內人士的關注。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發展 制約因素 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1辦學學制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常發展三十多年來,學制基本沒有改變;那就是高職三年制,中職兩年制,近年來出現中高職聯辦五年制。具體說來就是從普通高考錄取的高職學生是三年制,從初中畢業生錄取的高職學生就是五年制。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的專家(如邵敏2012)發現,學制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職教育地位低下;經過調查發現,高職教育地位依然低下的原因主要表現為:高職學生是通過普通高考錄取的成績最低的一批學生(雖然近年來單招了部分學生,但部分代表不了全部,筆者所在地區高職學生最低錄取分數是180分);家長和學生普遍認為高考成績不理想,所以只能讀高職院校了。二是高職畢業生發展空間狹窄。按照目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向,高職畢業生無論是就業渠道、薪酬水平、工作滿意度、職業發展空間等都無法和本科畢業生相媲美。改革路徑:完善高職教育體系;在兼顧高職教育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的同時,打破高職教育三年制,建立高職教育學位制,使之成為能與四年制本科院校并駕齊驅的獨立的教育體系。
2辦學模式
有關從事高職教育發展觀研究的專家(如段志堅等,2006)認為,高職教育要想取得長久并可持續發展就應該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根本目標。近年來,業內人士已經達成了共識:政府引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結合,逐步完善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的循環教育模式是高職教育成功之路。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通過政策驅動促使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并從職業教育、職業培訓中得到實惠;另一方面,各高職院校充分發揮教育指導功能,不斷研發新理論、新工藝、新產品,讓企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進一步促進校企深度合作;第三就是各高職院校和相關企業聯合起來承擔教育培訓的職責,促進學校辦學模式由單一性向多元化發展,在兼顧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同時,重視勞動能力的培養,重視崗位勞動力的培訓,重視城市弱勢群體的就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重視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
3辦學特色
楊民剛(2008)認為:“辦學特色是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職院校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最近十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基本上實現了從重視辦學數量到辦學質量的轉變,實現了從重視規模建設到重視內涵建設的轉變。但是,在凝練特色、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等方面尙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各高職院校之間出現專業同質化、課程體系雷同化,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化等現象;其二是各高職院校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特色專業,以職業崗位群的需求為依據開發課程體系并根據高職教育的內在屬性,因地制宜地辦出各自特色等方面依然存在欠缺。因此,辦學特色依然是制約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因素之一。改革路徑:進一步完善各項管理體制,加大內涵建設力度;各高職院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特色專業,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開發課程體系,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不拘一格地培養各種技術技能型人才。
4資金投入
我國的高等教育應該由兩個部分組成:普通高等教育(或稱高等學歷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屬于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而不是按照層次劃分的低一檔的教育。筆者認為當下的高等教育按層次劃分有失偏頗。因而造成的結果是:普通高等教育得到政府主管部門足夠的重視,其主要表現在無論是人員的配置還是教育經費的投入都遠遠大于高等職業教育;政府有關部委聯合教育主管部門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很難層層落實到位。故而,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無論是公辦的還是民辦的,其辦學經費的來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學生的學費),從而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展。解決路徑:教育行政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除了一年一度對學生的各種獎勵制度外,減免部分貧困生的學雜費;進一步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獨立的教育體系,采用靈活多樣的高職教育學制配置,建立高職教育學位制。
參考文獻
[1] 邵敏.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瓶頸的學制反思[J].教育學術月刊,2012(07): 95-96.
[2] 段志堅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理論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6(08):24.
[3] 楊民剛.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誤區及其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