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關鍵詞】文化基因;性格重塑;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0-0065-02
造訪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與老師們討論交流,抑或漫步校園之中,常常有眼前一亮、心頭一熱的感動,稍微改造一下古人的詩句,可算作“踱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發現種種的美好。這幾天看到陳文艷校長發來的文稿,我大致知曉其中的奧秘,因為梅嶺人努力地“與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為了美好。多次聽陳文艷校長說起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長篇小說《到燈塔去》,這部準自傳體的小說以到燈塔去作為貫穿全書的中心線索,寫了拉姆齊一家人和幾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一段生活經歷。小說中的“燈塔”這一景象使小說中的人物和作者聯想到生活似乎遠不可及而又近在眼前。陳文艷校長鐘情于這部小說,是因為她認為小說表現了在紛繁世界中自我建立秩序以及超越時間羈絆而到達永恒的努力,“到燈塔去”契合了她自己的理想情懷。理想是人們對自己期望所憧憬的未來現實的一種合理的、完善的典范性想象,是人們在活動中和生活中追求的目標。理想是人生的燈塔,陳校長希望并且努力“到燈塔去”,是因為她總是憧憬美好未來并且執著地為之努力。理想是“應該”的樣子,教育理想在本質上都是培養學子“應該”的樣子。在陳文艷校長這兒,就是她在畢業典禮中表達的期望:完整而幸福的人,就是她孜孜以求的自在的人生境界,是心靈完全解放、蓬勃生長的人生狀態。那么培育這樣的學子的梅嶺小學應該是怎樣一個長相呢?她用“風景里的學校”“建筑內的課程”“文化中的梅嶺”三個短語來表達,貫注其間的都是“美好”,都是引導學生“發現美好”“體驗美好”“成為美好”。作為學校的校長,描繪出“未來現實”的美好模樣,意義在于,對于自己,充分塑造自己的主體性,激活自己的主體創造力量,堅持不懈地“到燈塔去”;對于師生,則是“美好的東西使人去做”,調動內在的積極性,主動地投身于美好的事業之中,去創造、去享受、去傳遞這樣的美好。于是,人生的意義就點亮了。
基于美好。梅嶺小學有著美好的文化基因,學校是與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英名聯系在一起的。這所學校是史家后人在梅花嶺畔史公祠內建起的,初始就用“可法初級小學”之名,承傳可法精神是這所學校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每一屆新生入學,學校都會在史公祠為他們舉辦隆重的入學禮;每一位新入職梅嶺的教師,都會到史公祠參觀;“可法”課程,成為校本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美好的性格重塑。特別值得一說的是陳文艷校長,她自己希望成為一座“燈塔”,希望能夠明亮別人,引領未來,這是何等的一種抱負啊!為了實現這樣的抱負,她從多方面展開了人生修煉,僅以讀書來說,她自己列出幾個階段:啟學時代,她從花2.05元買房龍的《寬容》開始,從人類思想發展中,從前賢艱苦卓絕的奮斗史中,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工業”時代,自己當了校長,就大量地購買管理類書籍,“借腦”來解決學校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農耕”時代,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開始,圍繞理解兒童、理解教育本質“慢閱讀”,逐步生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后現代”時代,主動適應信息化步伐,組織“樂讀”俱樂部,構成網絡讀書社區,創建“相約星期五”影視沙龍活動,以聲像閱讀為主,配以話題討論,分享彼此的心得感受。陳文艷曾描述過自己閱讀的現場:“夜深人靜,仿佛二人對坐,一方闡述,一方聆聽,一方詰問,一方作答,燦爛的思維在智慧的軌跡上滑行,不期然間,已是東方破曉時。”正是在這樣的閱讀中,生命走向豐富、充盈、絢麗、深刻。當然,這里也可以讓人大致想象她在管理中、教學中前行的身姿,感受到她成長的力量。基于美好的兒童發現。對于師者,發現兒童,一方面是發乎內心地認識到兒童的美好,自覺地把兒童當作教育的共同體;另一方面純化、凈化心靈,理解教育本質,更好地走向“天使”的境界。梅嶺小學發現兒童之路是清晰的:一是以尊重與發現兒童的內在價值為起點;二是以適應與滿足兒童的主動生長為過程;三是以豐富與激發兒童的生命體驗為方式;四是以實現與發展兒童的內在自由為目的。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引導兒童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創造自我。
通過美好。為了美好,是為什么做;基于美好,是誰來做;通過美好,則是怎樣做。提倡通過美好,其意蘊是在當下的幸福生活中準備未來的幸福生活,通過美好的過程去實現美好的目標。在這方面,曾經聽陳文艷校長津津樂道于她們的“常春藤學院”“未來課程”,而我最感興趣的是她們在教學改革中的探索和創造。梅嶺小學的教學改革是有傳統的,在20世紀80年代,翟裕康校長的教學改革就遠近聞名,他的經驗被概括為“三不四了”,“三不”指不上黑課(課表以外的課),不讓學生課后完成作業,不布置家庭作業;“四了”則是指課堂上教師該講的講了,學生該練習的練了,練習之后評了,下課前把學生的作業本收了。30多年來,梅嶺堅持了這個傳統,真正實現了輕負擔高質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之后,她們結合校本經驗,努力吃透課改精神,使教學的本土創造更清晰地表達出來,提出教學要體現游戲精神,讓課堂具有“魂、神、妙、效”;注重思維質量,關注課堂有效思維的時間長度,關注學生自我診斷與反思,關注思維品質的培養,關注學科的思維特質,實現了教學的有效性;倡導簡潔風格,不說廢話,限時練習,練后即評,讓校本教學管理的要求穩穩落地。近年來,她們抓住省里啟動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的機遇,成功申報“時光軸:小學生自主學習支持系統建構”的項目,這個項目貫穿小學六年教育時空,以生命成長為方向,通過課程、課堂、活動等變革重構學生的學習生活,運用體現規劃與激勵的手冊、圖文等載體對兒童發展歷程和狀態進行記錄和描摹,以關鍵點展現支持系統與環境、必備技能與品格對兒童成長的重要影響,用美好時光貫注兒童的自我成長。與此前學校教學改革相貫通,“通過美好”的意蘊一如以往地充盈其中,校本經驗則得到體系化的建構。
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時,討論美從何處尋,曾引我開頭提到的“盡日尋春不見春”那首詩,也曾寫下《流云小詩》:“啊,詩從何處尋/在細雨下,點碎落花聲/在微風里,飄來流水音/在藍空天末,搖搖欲墜的孤星。”一個教育人,與梅小接觸,是不需要這樣啟發的,因為在這里,美、美好常常是不期而遇的。她們基于美好、為了美好、通過美好,以其熱情和聰慧,堅守和創造,正在努力地實現美好。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