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梓
摘 要:新媒體給高校共青團的工作環境和對象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對共青團工作方法帶來沖擊,對共青團實現組織、引導、服務青年的職能提出挑戰。本文從分析新媒體的內涵和特點入手,結合新媒體給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新媒體環境下共青團工作的新任務,探討共青團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應對與創新。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創新
一、新媒體的內涵與特點
(一)新媒體的內涵
從空間緯度來講,新媒體是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的,是“新”的媒體方式,如報紙對于竹簡或者帛書來說就比較“新”,但對于微信、微博等來說又比較“老”,它是相對而言的。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為新媒體是傳統媒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通過手機、電腦等各類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式服務的媒體形式。
但目前學術界還未對新媒體進行明確的定義,這一方面反映出新媒體發展速度之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媒體之“新”。不過,我們可以從現實和務實的角度出發,立足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特點,抓住“數字”“移動”“網絡”三大要素,把握新媒體的時代內涵。
因此,本文中的新媒體指的是新技術支撐下,尤其是“數字”“移動”“網絡”技術,通過網絡進行傳播信息的媒體形態。比如,數字電視、各類社交軟件、信息平臺均可稱為新媒體。
(二)新媒體的特點
既然新媒體還未有明確的定義,就需要對其固有的特點進行羅列、分析,這樣才能更準確、更迅速地領會新媒體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利用新媒體開展共青團工作,為學生服務,為工作服務。
1.共享開放性
共享開放性是新媒體最明顯的特征。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信息的受眾群體、傳授方式都產生了巨大變革。比如微信,在全世界有超過3億的用戶,這對于報刊雜志來說是個無法企及的目標。
新媒體擁有著強大的技術支持,通過移動網絡、數字網絡、移動終端,將信息發送給用戶,確保信息能夠使盡可能多的用戶收到,使信息傳播不再停滯在某一時間、某一位置,對于每一位用戶都是開放的,都可以接納,絲毫不受傳播方式的限制。
新媒體的共享開放性本質上就是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導向,受眾群體不再有明確限制,信息傳播是共享的、開放的。
2.信息海量性
信息海量性是新媒體最突出的特征。由于數字、網絡等技術的廣泛運用,信息的采集、傳播、規模均成倍地的增長;在日常生活中,新聞、娛樂、廣告等信息鋪天蓋地,應接不暇。因此,“信息爆炸”這個詞就是對新媒體信息海量性最貼切的描述。每天打開手機、電腦,鋪天蓋地的信息就會席卷而來,洶涌而來的信息導致人們無所適從。因此,信息海量性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如何使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促進團學工作開展,已經成為擺在學術界的一個重要問題。
3.即時性
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即信息一經采集,立即由各類客戶端發送至受眾群體,延時極短,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利用“數字”“移動”“網絡”三大技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信息采集、發布、接收,并且能夠確保信息被其他受眾群體收到。信息的傳播不再受過去時間、空間、地域、群體等條件的限制,信息一經采集,其他群體幾乎同時可以收到。
4.交互性
新媒體的交互性意為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并非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或者是多向的,人們在接收信息、傳播信息的同時,可以發表個人意見和觀點,相互之間可以進行交流,形成一個強大的信息交互平臺,這反過來又促進了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另外,新媒體還打破了傳統的信息交互模式,以全新的視聽語言將用戶帶到了交流互動體驗中來,其中包括音頻、視頻、多維動畫、共享信息等,用戶在接收信息的同時,已經不自覺地參與到信息的互動交流中。
5.虛擬性
新媒體的虛擬性首先指的是虛擬的信息傳播,即看不到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介質。傳統媒體,如報紙需要紙質媒介才能信息傳播,而新媒體可能就是微信、語音、圖片,是虛擬存在的。新媒體的虛擬信息傳播不僅指信息本身的虛擬性,還指傳播關系的虛擬性。人們依靠各自的虛擬稱號(昵稱)與其他人相互交流,所以建立在虛擬數字信息交流基礎之上的人際關系也具有一定的虛擬性,而這種虛擬的人際關系將極大改變傳統社會的人際關系模型。
二、新媒體對共青團工作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已深深影響了高校學生的生活、學習、行為方式,對高校學生的價值觀養成也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共青團組織作為高校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承擔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重任。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為信息傳播帶來了巨大便利,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斷擴寬,面對這種新形勢,高校共青團組織工作者必須認清挑戰,把握住新媒體帶來的革新機遇,適時改變工作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改進和創新共青團工作,促進共青團組織的發展,幫助高校學生成長。
(一)機遇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信息傳遞的革命性變革,高校學生獲取信息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內容也更豐富多彩,給共青團組織更好地開展工作帶來了機遇。
新媒體的共享開放性可以使信息擺脫時間、地點的限制,共青團員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各類終端設備,全方位、立體化接收信息。團員們可以互相對信息、文章、圖片等進行轉載,傳播的空間極其廣泛,傳播的速度極快。廣大團員青年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和網絡終端迅速找到各種想要的信息,在接收信息的同時可以及時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從而促進同學之間的感情,提高時效性。
新媒體為團組織構建了一個多樣化的信息傳播平臺,革新了廣大團員青年的學習方式,各類網絡學習資料均可以隨時到網上查找,即查即用,高效、便捷。廣大團員青年不必再像以往一樣必須參加團學活動或者圖書館來獲取所需的資料,可以通過各類方式獲取信息,這對原有的學習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新媒體給團組織提供了一個更加便捷、多樣的信息溝通平臺,同時,團組織借用網絡技術,可以使團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提高了廣大團員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政治素養。與此同時,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溝通方式,共青團員可以隨時隨地表達個人意愿,促進了廣大團員之間的溝通與了解,調動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便于各類團學活動的開展。
(二)挑戰
新媒體的出現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變革,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新媒體一方面促進了團學活動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巨大沖擊。
第一,在新媒體時代,借助于網絡,團員之間更多的通過第三方媒介進行交流和信息交互,改變了傳統的開會、座談、面對對的交流方式,面對面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少,學生熱衷于網絡游戲、網上發帖、交友,不愿意與現實的同學進行交流,不愿外出參加課外活動,團員參加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低,共青團組織的權威性不斷下降,團學工作吸引力也不斷下降。
第二,傳統的共青團工作中,共青團的工作者往往是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學生群體多處于被動的參與者,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制約,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虛擬性和自由化給了信息發布者和使用平等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參與者,而是具有了獨立的、平等的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使共青團的主體地位和在學生群體中的認同感不斷下降。
第三,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能夠通過各類渠道獲得大量信息,這些信息龍蛇混雜,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各類低俗內容,甚至淫穢色情內容在網上橫行,任其傳播。與此同時,網絡謠言也大行其道,擾亂了社會秩序,也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第四,隨著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流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共青團工作方式已經不適應工作的需要。
雖然高校共青團組織結構嚴密,有著完整的組織體系,但是各團組織之間、團員之間、團干部和學生團員之間的經常性聯系并不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團學工作開展遇到了一些困難。另外,高校共青團組織活動方式的過于單一和活動信息量的匱乏,與大學生認知客觀世界的迫切需求和多樣性追求相矛盾,團組織運作的工作狀態與實施機制過于固化,與大學生提升社會認同感和自我價值的需求存在著矛盾。
立足于新媒體環境,以網絡為依托,創新工作方式,滿足廣大大學生團員個性發展、能力拓展的需求,這是高校共青團組織迎接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利用新媒體對共青團工作的意義
在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的普及為信息的傳播方式、交流方式、溝通方式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雖然其對高校中青年團組織傳統工作方式帶來一定的挑戰,但總體商促進了團組織工作方式的轉變。鑒于新媒體技術給學生學習、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高校共青團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考慮學生需求,對工作方式、方法進行變革,合理善用新媒體技術,通過以活動促教、以運用促研、以評估促建的方式創新共青團工作。只有這樣,高校才能緊跟共青團工作時代發展需要,密切聯系學生,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領和成才服務工作。
三、共青團工作中新媒體的應對與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需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進行工作創新,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工作,構建數字化信息平臺、交互平臺、打造不良信息“防火墻”,引導輿論導向,開辟占領新陣地。
(一)構建數字化信息平臺
新媒體迅猛發展,網絡、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高校共青團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新媒體拓展了高校團工作的發揮空間,間接促進了團工作的工作開展。
高校共青團可以利用新媒體的不同形式,構建符合團學工作的數字化信息平臺,如利用手機、電腦客戶端或者其他新媒體媒介,發布關于團學相關的信息,把握大學生尤其是團員的思想動態和活動開展情況,為高校團組織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構建基于網絡、覆蓋廣泛、使用便捷、互動性強、與傳統組織動員方式互為補充響應機制。
借用新媒體技術,高校共青團組織可構建一個統一的團組織數字化信息交流平臺,推動團組織體系從單線聯系的縱向型向交互型網絡體系轉變,推動團學組織內實現信息與資源共享,從而打造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團學組織。
(二)構建線上線下交互平臺
在新媒體的廣泛普及下,共青團工作可以拓寬線上學習渠道,建成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手機APP客戶端、團建系統平臺,定期推送共青團知識講座,定期推送學習內容、組織團日活動,并運用大數據對學生參與情況進行分析,全面采集各類數據,全程記錄學習情況,智能化、便捷化、流程化分析團員學習情況,通過定期測試、考核,調動團員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比學趕超氛圍。
在線下學習中,共青團利用組織優勢,按照線上的活動安排開展各類團學活動,團干帶頭參加學習討論活動,積極參與線上的討論活動,利用各類數據分析學習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提高共青團工作的有效性。
(三)構建不良信息“防火墻”
共青團組織可以建立集網絡輿情收集、監督、研判及引導機制相結合的網絡輿情工作聯動機制,進一步落實校園網絡文化平臺的建設工作,加強對網絡平臺信息交流的規范性與合法性,加強技術監控,對校園網絡平臺的信息內容進行監管,適時刪除違反道德規范、法律規定的等有害信息內容。此外,對于熱點性的網絡輿情事件,共青團干部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建立網絡化新媒體工作模式,在高校團委、學生工作部、校級學生組織(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社團等)、院系學生組織和班級基層黨(團)支部建立校院班多層次交叉型的網格化體系,為新媒體的應用提供有力的工作與支撐平臺,使其成為各類不良信息的“防火墻”。
(四)依托平臺,引導輿論導向
高校共青團組織要以國家大政方針為指導,重點對網絡輿論的內容進行管理與引導,掌握網絡話語權。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作出正確的引領,確保網絡輿論的健康化傳播。此外,透過新媒體平臺,進一步完善學習生活服務,通過輿情監督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需求,及時收集、反饋與應對,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在思想引領過程中,應突破現有傳統傳播媒介,拓展新技術環境下的信息流通平臺,創新輿論引導機制,積極利用團組織的優勢,傳播主流思想和健康思想,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來武裝青年學生思想。共青團組織必須要立德樹人,加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表現,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開辟占領新陣地
中共中央辦公廳于2013年12月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傳播陣地”。因此,應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形勢,善于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網絡宣傳、網絡文化、網絡服務中,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因此,高校共青團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培樹典型,以主旋律引導共青團員加強學習,開辟、占領新陣地。
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按照“以人為本,服務青年”的宗旨,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共享性等特點,通過微博、QQ、微信等平臺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努力拓展團學工作的新載體、新方式,開拓高校共青團組織工作的新領域、新陣地。
新媒體快速發展,給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挑戰。高校大學生共青團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新媒體的強大功能,加強團員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強團員之間的凝聚力,打造新型的共青團組織,營造先進文化與精神文明氛圍,搶占團學建設陣地,為培養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丁愛國,牟永念.新媒體視野下高校共青團工作探討[J].大學教育,2016(5).
[2]蔡雪敏.試論新媒體視野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路徑[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2(4).
[3]陳雪賢.共青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中的作用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7).
[4]蔣鴻,趙玉琳.網絡化背景下如何加強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J].普洱學院學報,2015(1).
[5]鞏曉月.新媒體平臺下高校共青團工作淺析[J].教育界,2015(3).
[6]徐忠炎,陳美萍.新媒體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