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欣
摘 要:在高職院校新聞專業推行導師制,既符合高職辦學的特點,也為新聞專業學生的培養提供了新模式。本文以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為例探討了新聞專業導師制實施的必要性,闡述了導師制實施的具體情況,對導師制建設進行思考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新聞專業;導師制
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導師制最早起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發展歷史。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導師制以學術指導為主,突出學生中心地位,細化教師指導職責,在教學方式上主張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進行個性化教學,教學內容上強調德智并重[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實施導師制,是借鑒其中的一對一指導理念,把學術指導為主轉變為技能指導為主,這在實踐中不僅具有可行性,而且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特點。
一、高職院校新聞專業導師制建設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面向各類型新聞媒體以及文化產業,培養具備一定理論知識,能夠熟練運用各種信息制作、傳播設備,能夠勝任技能性崗位的復合型人才。要求其人才培養模式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學生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重視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導師制的實行能夠滿足高職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通過導師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更好達到傳輸理論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的目標。
(一)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能的需要
高職院校新聞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其具備工作崗位所要求的專業技能,實際操作能力強、上手快。在高職院校培養人才過程中,將專業技能訓練放在了重要位置,以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為例,其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課程的比例占總課時數的66%。然而,在一門4學分總學時64課時的職業技能課中,實踐時間約為42課時,僅通過42課時的課堂訓練熟練掌握一門新聞專業核心技能顯然是不夠的。導師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從學業上指導學生,十分了解學生的情況,能夠實現針對性較強的指導,從而滿足督促學生學習、提高培養質量的需求,達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目標。
(二)緩解專職教師和學生比例失調的需要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大規模擴招導致師生比例嚴重失調,教育部相關文件規定,師生比達到1:18為合格,然而專職教師想要有效指導每一個學生是十分困難的。導師制則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導師隊伍建立的過程中為保證科學的師生比,本校專業教師除承擔學生的指導工作外,還可以從外校聘請職稱較高、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導師,以及從行業一線聘請具有多年從業經驗、掌握行業資源的精英和專業教師組成“雙導師”隊伍,共同指導學生。師生比由原來的1:18直接下降到1:9甚至更低,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和導師充分溝通交流,導師也有足夠的精力對學生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三)解決理論學習和市場需求脫節問題的需要
高職院校新聞專業實施導師制還滿足就業市場對高職學生理論知識的需求。理論知識能夠為學生就業后的后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支持,理論知識決定著實踐操作的質量,代表著學生專業素質的高低,只有擁有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學生才能在職場獲得長久發展的動力。新聞專業,行業特點明顯,傳播途徑、傳播內容每天都在更新變化,傳統的教材已經不能適應知識的更新,不能滿足行業崗位的需求。導師制的實施一方面可以由導師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吸收相對抽象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導師可以以當前形勢下新聞傳播的熱點為案例讓學生活學活用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另外,行業導師的引入可以為學生帶來業界的最新動態,將理論學習與工作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給學生帶來仿真的工作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理論學習更好與市場需求相結合。
(四)深化拓展校企校合作的需要
導師制的實施,尤其是引入行業導師形成的“雙導師”制度,能夠滿足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需求。雙導師制又稱“雙元制”,是德國首推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雙元制”由校企分別實施,并得到職業教育法的保障,課程大綱由國家、學校和行業共同制定,成本由學校、企業共同分擔,學生以學徒身份與企業簽訂合同,考核由企業方完成[2]。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根據企業崗位的需求進行專門技能定制式訓練,以便實現從校園到企業的無縫對接。導師制讓學生將學習和實際工作相結合,有效實現了學校教育和企業培訓的融合,有助于學生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積累工作經驗和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同時企業也能夠把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到學校,實現了校企深入合作。
二、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新聞專業導師制實施的具體做法
高職學制為三年,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為大一、大二,大三離校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進行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導師制從學生一入校就開始實施,根據學生特點與導師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導師后,和導師結成一對一的學習關系,在培養過程中結合三個年級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指導。
(一)大一階段,培養學生傳媒意識
大一新生進入校園主要面臨由高中生向大學生轉變的心理變化,高職學生高考分數普遍不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較差,學習方法不科學,此階段導師培養的重點在于學生的心理建設。導師主要采取一對一交談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讓學生盡快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關注傳媒行業。根據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推薦學習方向,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傳媒意識,樹立傳媒行業的職業道德標準。大一階段也是職業素養課程和職業基礎課程開設的主要學年,除了通識課程外,專業基礎課都開設在第一學年,學時分布以理論課時居多,導師著重提煉學生的學習方法,為后期專業課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導師結合課程進展對學生展開課外輔導,組織學生參觀新聞媒體,介紹新聞讀物,讓學生關注熱點傳媒公眾號等,引導學生形成新聞意識。
(二)大二階段,確定學生培養方向
經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學生對于新聞專業有了一定的了解,專業知識也有了一定的積累。第二學年學習的重點在于職業技能的培養,新聞專業按照當前市場就業需求,在紙媒方向、電視媒體方向、網絡媒體方向、廣告文化傳播方向開設具有針對性的技能課程。導師培養的重點在于根據學生的技能偏好以及性格特點,結合學生的選擇為學生選定培養方向,并著重培養某一方向的技能。此外,職業技能課程均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高職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特點,實踐課時占到課程開設課時的60%左右。導師在指導的過程中會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理論知識的單獨指導,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向學生提供課件、視頻等教學資料,加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吸收。同時,為了彌補課堂上實訓時間較短的不足,導師可結合課后作業的開展情況,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如學院報刊、學院網站、學院廣播站、校內電視臺等平臺,將學生專業實訓與學生社團工作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實際指導。endprint
(三)大三階段,培養學生一專多能
學生通過兩年的導師制培養,已經具備較強的新聞意識與一定的專業技能,第三學年進入為期一年的實習階段。該階段導師的任務主要是對學生做好實習工作中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完成由學生向職場新人過渡的心理轉變,在學生遇到職場難題時給予關懷和幫助,并就其工作崗位進行技能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在大二選擇的培養方向進入行業實習,導師以每一項工作任務為導向,將在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工作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讓學生具備某一行業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具備與該行業相關工作崗位的多項技能,實現一專多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導師督促學生完成實習周志,讓學生通過學習、實踐、思考的反復輪換提高自身新聞實踐能力。在實習階段,導師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建立職業人脈網絡,給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提供助力。
三、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新聞專業導師制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一)明確導師工作職責
明確導師工作職責,導師一方面需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布置任務,考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監督學生完成。結合課程開展情況,幫助學生綜合了解不同課程之間知識點的聯系和掌握技能的綜合運用。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所在的學期學年,掌握自己所指導的學生的思想動向,正確引導學生心理,在生活上給予充分的關心,在學生實習與就業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意見。
(二)完善導師指導記錄
導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做好指導工作的書面記錄。一方面可以對導師的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導師積累了解學生情況。指導記錄應詳細說明導師指導的時間與指導的內容,并記錄指導的方式如電話指導、微信指導、面授等方式,同時還應記錄指導效果。導師除去每次指導做記錄之外,還應做好每學期的指導計劃和指導總結,作為導師工作考評的參考。
(三)加強校外導師管理
完善校外導師管理制度,規范校外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辦法,要求校外導師定時與學生見面,做好每一次指導工作的記錄,不定期走訪學生,抽查學生校外導師布置任務的完成情況。對校外導師進行同行評議和學生評價,通過考核方能繼續開展學生的指導工作。
(四)建立導師之間的溝通互聯機制
導師隊伍中導師與導師之間應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建立溝通互聯機制,分享學生指導過程中的經驗,把握學生的一手資料,同時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尤其要做好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之間的溝通工作,校內向校外導師學習先進的行業技術,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校外導師可以更詳細掌握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有利于指導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王秀波.高職新聞采編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方案模式探析[J].今傳媒,2017(2).
[2]齊紹瓊.高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保障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3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