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芳
摘 要:從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進程來看,其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并且在研究結論和方法上也取得顯著的進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涉及到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課程、教材、教師、學生等。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只有將其價值取向作為基礎,才能夠更好的構件新課程價值體系,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本文首先介紹新課程對教學改革價值的內在要求,然后分析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最后對其改革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教學改革;價值取向;路徑
一、新課程對教學改革價值的內在要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進行了多次課程改革,其中最新的一次新課程改革涉及到教材、教學的改革、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以及學生對新課程的適應等。
1、新課程對教學改革實體性價值的要求
基礎教育是以課堂為載體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設置、實施直接影響著課程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也內在地影響著教育制度。同時,還直接決定著教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教師教學活動的價值取舍,學生學習活動的價值評價,以及教學改革的取向、價值評價。
科學性要求教學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按照教學規律辦事。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教學活動本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學發展規律進行。而教學改革也要求從實踐出發,循序漸進,要從主觀愿望出發。這一價值取向規定了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學改革方案的設計、實施、評價都必須從實際出發。這就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改革實體性價值的核心。
先進性要求教學改革不能只顧眼前,不考慮長遠。教學改革實際上是改革那些不適應新課程實施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和教學制度。由于新課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系統,教學改革本身也是一個發展的系統。因此,改革方案的價值取向一定要具有超前性和先進性。正是以這種動態的價值觀為指導,教學改革才能適應新課程的發展需要。這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實體性價值的具體體現,也是科學性價值的具體化。
從可行性角度來講,教學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要結合當前教師的素質水平,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以及教育部門所實行的制度和運行機制等。從表面上來看,先進性和可行性相互矛盾,但是要想使得改革順利進行,就必須將先進性和可行性有效結合在一起。
2、新課程對教學改革工具性價值的要求
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得新課程能夠順利實施,而實施新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能夠得到全新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教學改革是達到實施新課程的手段和工具,實施新課程是培養一代新人的手段和工具。新課程在教學改革工具性價值方面主要有雙重要求:教學改革必須按照該要求來具體實行,并且要將雙重要求設定為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從具體角度來講,雙重價值指的是直接價值和終極價值。直接價值主要制定的教學改革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使新課程改革能夠順利實施。所實行的一切教學改革活動都是將新課程實施作為標準。教師的教學改革、學生學習的進步以及教育行政部門評價體系的改革都必須將新課程的要求作為標準,教育改革方案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具體實施工程中必須要做到實時檢驗,當發現不符合新課程標準時要及時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改革有效進行下去。
二、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
在新課程標準中主要倡導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全面的合理的教育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被稱為“整體的人”,其主要包含兩種含義: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
1、從人的存在的角度來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到個體、自然、社會之間的具體聯系,教會學生在社會中如何生存。從這方面來看,教育不僅能夠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區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還能夠在此過程中懂得如何正確實現自我價值。新課程主要貫徹個體、自然和社會的有機統一,將促進“整體的人”發展作為主要目標。
2、從人的生成的角度來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實現智力與人格的共同發展,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新課程將完善學生知識面和健全學生人格作為主要目標,通過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將學生在某一時期所取得的學習成果設定為最低的要求,而不是將課本上的每節課的知識點作為學生必須達到的標準,這為學生的經驗進入課堂教學領域打開了方便之門,讓學生知識掌握和個體經驗發展有了顯著的進步,使學生感受到人格發展的魅力。
三、教學改革的路徑分析
教學改革要從教師、學生和課程資源三個方面入手,教學改革的主要路徑就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夠科學合理開發課程資源。
1、教師的教學創新
(1)教學方式的變革。新課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強調“課程統整”、“合作教學”、“行動研究”等新觀念,這要求教師要打破積習已久的教學習慣,沖破既有的種種“課程惰性”,自主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由預設和封閉走向成功。
(2)教師生活的重塑。教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存在方式,教師可以追尋這種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義和價值。
2、學生的學習革命
(1)學習方式的轉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當代課程改革的焦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單一的、他主的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2)學生生活的改造。學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無盡的教育價值。教學的重要使命是創設情境,讓學生的心靈直接面對生活世界,在“司空見慣”和“理所當然”中產生有意義的問題,在探究問題中產生自己的觀念。
3、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基本理念。第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第二,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根據實際條件和學生特點,對課程資源進行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第三,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合理運用課程資源、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過程。
(2)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基本策略。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要與一定的教育哲學理念、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相適應,優先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課程資源,并且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共性,也要考慮特定學生對象的特殊性,切實保證課程資源應有的教育意義。
4、新型教學文化的創造
(1)對話文化。新課程追求一種主體間的平等互換的對話語境,期待著師生真正達到“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允許他們都以帶有“個性”的“整體的人”介入交流和對話,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觸和領悟。
(2)合作文化。獲得專業自主的教師之間可以逐漸創生“伙伴式的團隊文化”,形成教學的“學習共同體”,獲得共同的專業成長,而且教師個體也要逐步改進自己的教學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李呈寶.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學周刊,2015(4):160-161.
[2]向穎.學生發展性評價的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以初中思想品德課為例[J].現代教學,2015(Z2):87-90.
[3]陳貴榮.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路徑實現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5(2):56-56.
[4]梁可.新課改背景高中歷史教學下情感態度價值觀之愛國精神的弘揚[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29):249-249.
[5]張建明.時代價值取向下的高中歷史課程資源開發——以《抗日戰爭》一課為例[J].新教育:海南,2015(7):52-52.
[6]鄒姍姍.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教學管理制度變革的研究[J].教育,2016(12):00130-00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