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關鍵詞】 傳統文化;語文;感知;情景教學;賞析;
比較
【中圖分類號】 G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0—0106—01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即是指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生活領域,涉及中華民族的情感狀態,語言風格,生活習俗,文化習慣,審美情趣,人生信仰和經過持久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行為方式、思想品質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傳統文化的滲透,對具體文言文的品悟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學中,要將知識傳授,培養語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融合進行。教學文言文,必須突破文言文的原點,向生活靠攏,樹立與時代融合的課程意識,同時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時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生長點,架通古今間的橋梁。我們只有直面現實,拉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多點“文”的關注,多點“文”的色彩,引導鼓勵他們與文章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歷史對話,與生活對話,引導學生們進行理性思考,使學生們的心靈不斷豐盈而充實。在對話語的把握中,理解和領會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思想風貌和精神內涵,獲得情感認同,發揮文化“教化”的作用,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之一。
一、誦讀教學,感知文化
誦讀與朗讀沒有本質差別,誦讀特別指向優秀的古今詩文讀物,學習時需通過誦讀進行一種連接。串講和涵詠是語文教學的傳統工藝,而誦讀是涵詠最重要的方式,通過誦讀體驗情感,相得益彰。誦讀的過程,就是把文學作品具體轉化為言語,將無形的情氣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式(聲音形態)的過程。如教學經典神話《夸父逐日》,老師可以巧妙發掘其核心價值,細化朗讀的形式和層次。精妙的朗讀這一環節中,第一次讀抓分號和句號,分析神話的結構層次;第二次側重情感的把握,通過語氣、語調,讀出雄壯和悲壯,引導學生讀到分號處,短暫停頓,讀到句號處,停頓較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懂了文章內容,再落實到文氣的體會,一個勇于追求、死而不己,甘為人類造福的英雄夸父形象呈現在眼前。到這里,教師再引導學生聯系我們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相信學生的感受將會更深。
二、情境教學,感受文化
情境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經典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不同文章特點,聯系生活體驗,利用圖片、視聽渲染等手段,拉近與文本的距離,為理解文章思想,體會作者表現的情志做好鋪墊。理解古詩文內容,找準傳統文化教育的契入點:首先幫助學生理通文意。其次,語文學習需要形象感知,抓住意象能喚起人們的某種感受。如教學文天祥《過零丁洋》,完成詩意理解后,找出并感受如“干戈”“柳絮”“浮萍”“丹心”“汗青”的“色”“形”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意義,把語境和明象結合起來,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名句,引出文天祥感天動地的愛國熱情和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
三、語言賞析,體味文化
漢字是表意文字,從造字法入手讓學生感受其特點。象形,通過描摹事物形成;指事,用象征性符號或在圖形上加指示性符號表示意義;會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結合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形聲,由形旁和聲旁構成。如《岳陽樓記》中“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中的“集”是上下結構,上面部分“隹”下面“木”也表示樹,根據東漢許慎《說文》可知,“隹”字指“短尾的鳥”,因此,“集”就是鳥停在樹上,其本義是“棲息”,今天用的大多是其延伸義。再如,該文中的“暮”字,最早只有“莫”,并沒有“暮”,“莫”的意思是“太陽掉在草里面”,后因為“莫”常借用為副詞,解釋為“不要”之意,于是祖先專門造了“暮”字來表示日暮,傍晚。
四、比較教學,整合文化
文言文教學中,比較閱讀是較為有效的閱讀方法之一,它既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還有利于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認識,寫作手法的運用等,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鑒賞的能力。教師在進行表達能力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注意整合思路,有條理地表達,分析時一定要結合文中具體詞句說明,找到能佐證你觀點的那部分,要學會“瞻前顧后”“思前想后”,將閱讀過程中得出的多個信息點連接起來進行整體思考,切不可脫離文本,架空分析。教師應積極利用廣泛的教材資源,把課文中具有相似點的內容進行比較閱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閱讀思考,讓他們體驗發現的特有魅力。如教材中《大自然的語言》的課后練習,將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與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結合對比,考查信息提煉的同時引導學生將生活常識與古詩文學習結合,從全新的角度理解古詩文所蘊含的文學價值與生活價值。
教育既是知識獲取的過程,又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因而具有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本質在于人的完整性建構,特別是對人進行精神世界的建構,這是語文教育的本質要求之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屬于語文教育自身的命題范疇。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