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夏良中
【摘 要】實踐證明,預習活動深入開展,教師課堂講解則事半功倍。預習活動有效實施,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則高效完美。教師組織好、開展好高中生數學課前預習活動,要以學生綜合素養能力培養為中心。本文作者從預習任務要求設置、預習問題呈設以及評講預習成效等三個方面對高中學生數學課前預習活動的開展做了簡要的試論。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前預習;學習探知;開展;探究使課前預習重點不突出,雜亂無章。實踐證明,學生主體在目標明確的任務要求下,其活動能夠更有重點、前進更有方向、進程更能深入。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不能將課前預習當作高中生個人的學習活動,而應該作為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拓展。結合教材重難點及教學要求,設置和提出具有針對性、目標性的預習任務和要求,使得高中生在預習新知時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利于新知要義難點的探索和掌握。如“曲線和方程”一節課預習環節中,教師針對該節課教材的設置意圖以及學習要求,根據“通過感受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這一概念的生成過程,初步理解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的概念”、“理解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和集合相等的關系、滲透轉化與化歸的思想與數形結合的思想”等學習要點,分別向學生提出了“(1)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線方程是什么?為什么?你能用集合的知識加以闡述嗎?(2)方程|y|=|x|是上述直線的方程嗎?(3)以上兩個方程不是直線的方程,那么你們能找出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線的方程嗎?圓心在C(1,2),半徑為2的圓的方程是(x-1) +(y-2) =4嗎?”等課前預習的探知任務和要求,組織高中生帶著探析任務預習,這樣能夠保證高中生預習的針對性以及預習的實效性。
二、設置問題案例,深化主體預習效果
教育學認為,問題是數學知識點的有效承載體,更是其內涵要義的生動概括體。學生主體在探知解決數學問題案例的過程中,能夠對所學知識、所獲技能有著更為清晰、更為深刻、更為切身的感悟和理解。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可以在上節課作業設置環節,有意識的設置一些與新知內容相切合的數學案例,布置給學生組織他們在完成這一些數學案例的過程中,預習和探知新課知識點、數學例題,從而實現在解決布置習題的基礎上,實現對數學知識點內涵要義的深層次理解和領會,并達到以點帶面的整體預習效果。如在“三角函數”一節課新知教學前,教師在上節課結束時,設置了“θ是第三象限角,則 是第幾個象限的角?”預習習題,要求學生帶著這一預習案例開展先期學習活動。高中生在感知預習問題時,意識到該問題解決需要運用“三角函數的圖像性質”等新知要點,此時有意識的加強對新知要點的認知和探索,在此基礎上,教師認真預習和禮物例題解析過程,對照比較,認真研析所設置問題案例的解答過程,從而初步得出解題的思路為:“∵k·360°+180°<θ 三、注重及時評講,確保主體預習實效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實踐的指導者和引導者,在課前預習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重視預習活動的評判活動,做到有始有終。要善于通過數學評講活動,對高中生數學預習活動效果進行深入、全面的指正。對部分高中生數學預習活動中出現的不良現象予以點明。更要做好高中生數學預習新知中出現認知缺陷和解析缺陷的地方,予以重點的指點和講解,讓高中生自己提出疑惑或一知半解的難點和弱點,從而讓高中生在教師的科學指點、有效點評中,進一步加深所探知識的的理解,增強預習的科學性和方法性。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生動表現。高中數學教師要注重預習活動的設置,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升素養、實現進步。 【參考文獻】 [1]趙贊民.構建內涵豐厚的高中數學預習教學體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04期 [2]鄭金才.高中數學教學新知講解和預習實踐的銜接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