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萍
從教20年間,在一次次的外出學習、聽課中,我對數學教學的認識不斷地發生變化,感悟也在一點點加深。
然而,真正促使我動筆的,還是在聆聽了全國特級教師李烈展示的一節數學觀摩課后。說實在的,我最愛她的質樸與真實。她的課閃爍著一抹特別的光芒,這光芒來自于她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的數學思想的滲透、數學素養的培養;來自于她對學生們的尊重與理解;來自于其言行中的民主的思想、互動的意識!
上課未始,李老師和孩子們開始了交流。語言的平和,一下子便拉近了她與學生的距離。交流接近尾聲時,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孩子們,在今天的課上,你們一定要多參與課堂,我們要進行互動式的學習!”這句話在我們教師聽來一定不覺得什么,然而李老師所面對的是一群小學生呀,用這樣專業的語言明確地告訴學生在課上他們該怎么做!他們能聽懂嗎?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出發點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更加關注李老師的每個教學環節,尤其注意傾聽她獨到的教學語言。
獨到之語一:在復習導入中,李老師先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的表面積公式,并幫學生整理出每個面的計算方法,接著問:學習公式有什么用?生答:是為了求出長方形的表面積。李烈老師微笑著點頭表示肯定,同時告訴學生:“要想用數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就要有數學的眼光。”
獨到之語二:學生們拿出準備好的火柴盒,李烈老師請他們注意觀察,然后根據這個小小的火柴盒提出一些面積問題。學生們開始獨立思考了,她不失時機地插進一句:“孩子們,要想解決問題,一定要有數學的眼光;要想有數學的眼光,首先要學會提問題!”該小組討論了!她又溫溫和和地開口了:“孩子們,小組討論最寶貴的就是提問題;即使提的問題是錯的,也可以給予大家一定的啟發!”兩句話過后,學生們個個勇躍發言,討論得相當熱烈。
獨到之語三:這節數學課快接近尾聲了,讓我們注意聆聽李老師的結束語:“孩子們,請記住:在課堂上不要把問題全部留給老師,我們應該直接互動,并在互動中解決問題!”
一堂實實在在的數學觀摩課就這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然而它給我們留下的閃光之處卻很多。
首先,這是一節真正的數學課,時時處處散發著一種數學味:雖說新課標已從過去的要求單一轉變為如今的多元化,目標比過去全面了,但我們卻不能把過去的目標完全否定掉,因為知識技能目標是課程改革的底線,這是不可破壞的。與之相比,現在的數學課更為強調的是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及數學素養的培養。在這節課中,我們能看出李老師正在向著這一目標邁進,她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致力于培養孩子們數學的思想和數學的素養。相信本節課中李老師那種數學化的教學語言的魅力,一定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假如每節數學課上都滲透著這樣數學化的語言和這樣濃厚的數學味,學生們就會在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將其吸收和轉化,長此以往,我相信學生們一定能將其“內化”成他們自己的數學思想,形成他們自身的數學素養。
其次,這節課上處處體現著一種對學生們的理解和尊重: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學生都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進步,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才是整個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一個組織者。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他們呢?李烈老師在課上以她的言行給予了一定的啟示:
1.學生是獨立的人:我們不能包辦代替學生,不該讓他成為老師的附屬品,我們應該還給并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產生思想碰撞的權力。不管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不管是在語言上,還是在行動上,我們都應該做到尊重他們的情感、認識水平和他們的需要……因為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學生才會主動地學習。
2.學生是獨特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具有其不同的個性。因此對待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幫助不同學生解決同樣的問題的時候,更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千萬不能“一刀切”,以免壓抑了學生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3.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動態中的群體,他們在各個方面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關注他們的發展過程,并從中發現他們的潛能及優勢所在,看清楚他們的長項,盡最大可能發展他的長項,使他們獲得應有的成功!當然與此同時也需要一定規范,并及時地予以幫助、糾正。
其實李老師的課還讓我有種感受:今天的課堂已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接受過程,而是師生共渡的生命歷程。伴隨著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會讓彼此產生各種各樣的體驗、研究、碰撞……因此再也不能單一地看待現在的課堂,一定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它,且善用它!
也許我的感悟表述得并不專業,但是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節課上閃爍著的那抹數學之光,并且愛上了它。它將引領著我向新的目標邁進:將數學化的語言、數學化的思想、民主互動的意識浸潤于學生的心間,使它們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的天空常藍,讓孩子們的心靈常綠!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