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影視產業的發展也日益壯大。目前,新興技術VR的出現,為影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機會和挑戰,VR技術對傳統表演方式也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表演形式;VR技術;新興科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J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05-02
一、當前傳統表演形式的分析
傳統的表演分為兩種,一種是舞臺表演;一種是影視表演。在一般情況下,兩者所呈現的表演狀態基本相同,但在具體創作過程中會存在不同。在談VR技術帶來表演方式的轉變前,先簡單闡述影視表演與舞臺表演的異同。
(一)舞臺表演與影視表演分寸感的不同。眾所周知,影視表演是在鏡頭前進行表演創作,所有的表演都通過鏡頭呈現給觀眾。根據不同的情節設置、鏡頭語言的表達與運用,很多鏡頭要捕捉演員的特寫或心理活動,都需通過面部表情與動作進行刻畫,因此,演員要真實自然地演繹人物形象,動作、語言、表情、神態等都是自然流露,容不得半點虛假。由此可見,影視表演更加細膩與自然,演員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也要注重細節把控。
舞臺表演是在舞臺上進行創作演出的,觀眾在現場觀看演員的表演。由于舞臺表演與影視表演的空間不同,舞臺上的演員在表演時,受劇場空間因素的限制,為了能夠讓最后一排觀眾聽清楚臺詞、看清楚動作,演員在語言的表達與動作的表現力方面都略顯夸張,同時,舞臺表演根據劇場性質,演員與觀眾會產生直接或間接交流,最終達到劇場觀看效果與演員創作自我感覺的高度統一。
(二)影視表演的非連貫性與戲劇表演的連續性。一般電視劇的創作周期大概是三四個月左右,由于場地、人員、經費、時間的限制,一個場景全部拍完后再轉到另外一個場景進行拍攝。那么,原本是中間部分或結尾部分的戲份可能因場景的原因會先拍完,也就是說,影視劇不是按照劇情發展順序來拍攝的。
舞臺劇的創作周期一般在兩到三個月之間,由于舞臺劇表演是在舞臺上,觀眾是在現場進行觀看,演員的表演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舞臺劇的表現形式上看,故事的來龍去脈沒法像影視劇拍攝一樣,可以進行剪切與重新拼接,如果演得不滿意還可以重新再來一次,舞臺劇的現場表演只有一次機會,需要連貫不斷表演下去,中途無法停止。所以,舞臺劇要嚴格按照劇本上標明的時間與場次順序進行表演。開頭交代人物關系、事件起因,推動劇情發展;高潮部分體現矛盾沖突;結尾要一氣呵成。整場演出是按照劇情的發展與時間順序進行的,在特殊的舞臺處理中,會通過燈光變化進行倒敘或插敘,交代故事情節。
(三)影視表演與舞臺表演的相同之處。不管是影視表演還是舞臺表演,兩者在創作方法上大同小異。從劇本分析、人物分析、人物小傳的合理編寫、角色在劇中的作用、行動線、貫穿動作、心理活動,到演員對節奏的把握等,基本都是一致的。在創作初期,演員拿到劇本時,首先要通讀劇本,對劇本有一個直接感受與認識。然后確定角色,分析角色。在熟悉劇本后,可以根據劇本描述的時代背景查找資料,以便準確把握劇本的基調,了解當時的年代背景。角色分析中,要摒棄與自身不符的行為與語言方式,把握對角色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向角色靠攏,保留自身與角色相近的地方。因兩者的創作方式相同,即便創作過程略有區分,也不影響兩者基本的創作方法與手段。
二、VR技術的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一)市場需求的一般化。大眾對VR技術的了解,僅限于體驗階段,遠沒有普及到千家萬戶,在全國也未能夠找尋到一家VR影院。說得直白一些,VR技術屬于超前技術。所以,如果單單把VR技術應用到影視劇拍攝中,僅僅是改變了拍攝方式與觀感體驗,其技術遠沒有達到非常成熟的階段。同時,在具體實施階段還略顯不成熟,包括市場的推廣和消費群體等。VR的推行,最終取決于人們是否喜歡或者想走近VR影院進行體驗。從目前階段來看,3D電影已經能滿足人們的視覺感受,對于全新技術的VR所帶來的視覺體驗,大眾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接受度,這也就決定了其市場需求一般化。換個角度來思考,在VR技術的衍生產業中,目前市場化的運作是比較成熟的。比如VR與游戲的結合顯然更有市場。
(二)VR技術產業發展平臺有待完善。VR影院是承載VR電影的傳播平臺,目前有需求的人想去觀看VR電影,但是還沒有這樣的平臺讓人們去體驗。同時,國內利用VR技術拍攝的影視劇寥寥無幾,只有很少一部分VR影視劇能夠產出,作為市場的體驗與嘗試,也是在前期的市場摸索之中。總的來說,VR技術的市場化運作還不成熟,VR技術的發展平臺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VR技術的興起與發展趨勢分析
(一)VR技術的興起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影視傳媒業近幾年飛速發展,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VR技術這兩年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對于VR技術,它是前沿的新興科技,放眼未來,有可能是革命性技術的變革產品,有可能改變當今影視產業的發展路徑。對于這樣一個新興技術而言,我們如果能夠對其進行研究或分析,并逐漸融入到影視產業鏈中,那么,對于現代影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VR技術發展帶來的表演方式的轉變。傳統的表演學習,都是從基礎表演認知階段開始的,如表演元素中的信念感、想象力、真實感、松弛與適應、無實物等。在表演元素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進行表演基礎學習,逐步進入小品編創、觀察生活練習、影視劇改編、劇本片段、鏡頭前表演、畢業劇本學習。整個學習過程源自舞臺表演(話劇)的培養方式。學習結束后,一部分學生進入話劇團工作(演話劇),另一部分學生進劇組拍攝影視劇。隨著近幾年傳媒行業的發展,影視劇已經走入了大眾視野,從事影視拍攝的演員逐漸增多,影視表演變成了大眾文化的一種。
VR拍攝與影視劇拍攝不同。在影視劇拍攝中,一般根據場景與鏡頭語言的不同,運用推、拉、搖、移、甩等操作技術,表達所要拍攝的內容。同時根據需要,用兩臺或三臺機器同時開拍,既節省時間也降低運行成本,再通過后期剪輯處理完成影片。而在VR拍攝過程中,攝影機是360度無死角拍攝,且不能像影視劇拍攝那樣反復重來,它提供一個場景,演員在這個場景中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任務,而且表演時長為10-20分鐘,中間不打斷。從這個表演過程來看,VR的出現事實上改變了原有的影視劇表演方式,那我們的表演方式又變成什么了呢? VR的出現讓演員的表演又回到舞臺表演方式上。演員在創作過程中,與原有的影視劇創作方式相比,有哪些不同與難點呢?
首先,對演員在畫面中的調度與走位要求更高。VR拍攝設備只能在一個固定的地點進行拍攝,目前最多可以解決升降的問題,但鏡頭里的景別要根據演員的走位來改變。同時,演員交流過程中的走位需要一定的設計與磨合。其次,演員在表演中,細節部分沒有影視劇拍攝那么講究。演員雖然要全身心投入創作之中,但細節化的捕捉與刻畫不會被放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演員本身的表演方式就變成了“進步式的回歸”,又回到了舞臺表演樣式中,所有的表演環節不能出錯,又要緊密相連,否則出現錯誤就要從頭開始。
由于表演的整個過程都無法進行剪輯,所以演員與對手的交流和默契配合比以往的標準更高,這就給演員表演帶來了更高要求。在拍攝前期就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演員們的表演需要不斷磨合,與對手演戲要更加默契。相比以往的表演,演員雖在拍攝前會做些案頭準備工作,但在拍攝時根據戲份的多少,演員還是會在現場背臺詞。但在VR拍攝過程中,所有的表演一定要在拍攝前磨合好,不存在臨時改戲或加戲的情況。所以,VR技術的出現,對影視演員來說是一次回歸式的表演過程。
四、在影視表演視角下對VR技術的發展思考
在虛擬體驗過程中,體驗者就是觀眾、導演、“偷窺者”,有權利在VR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或感興趣的點進行觀看。這從根本上對傳統影視劇的劇本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體驗VR的觀眾本身是沒有故事情節概念的,在體驗的過程中,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360度自由選擇觀看,至于在體驗中是否仔細聽演員說臺詞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因為在整個體驗過程中,已經把傳統的影視劇中需要用臺詞鋪墊的情節,變成了視覺和聽覺的完美結合。在拍攝VR過程中,故事情節設計一定要非常緊湊,同時還要抓住體驗者的心理需求。否則,情節設計不夠緊湊,整個故事就顯得毫無意義可言。
VR帶給我們的是技術的變革,時代方向的引領,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探索故事本身的情節設計是否合理,還要給觀眾帶來高品質的體驗感受。同時,伴隨著3D電影的出現,觀眾對VR技術的需求還沒有那么緊迫。不管市場如何變化,VR技術對故事情節的設計要求會更高,隨著時間的推移,VR對劇本的要求與劇情設計會逐漸完善,同時也會提出新的問題。
總之,新興技術VR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影視產業市場發展需求的信號,VR技術將開啟新的影視體驗和影視傳播方向,目前的VR技術推廣可能還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要看到其發展趨勢,想必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掀開影視產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