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明明
一、背景
“落廣祖”這是在廣州世代生活的滿族人再熟悉不過的稱呼,廣州的滿族族胞,習慣把乾隆年間第一批來到廣州的祖先稱呼為“落廣祖”。 300多年來,歷經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廣州八旗子弟見證了滄海桑田巨變,命運多舛,他們的后人占今日廣東籍滿族居民的絕大多數。
位于廣州光塔路89號是當年“落廣祖”鑲紅旗的宗祠,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廣州滿族鑲紅旗知識分子和熱心教育人士,目睹廣州滿族兒童失學占學齡兒童49.56%,確定在光塔路89號的鑲紅旗的宗祠開辦學校。于是,廣州市滿族小學誕生了,這是廣東省唯一的滿族子弟學校,愛新覺羅?溥傑為學校題寫校名,也是全國首家以“滿族”命名的學校,1994年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多年以來形成了厚重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積淀,民族文化滿園芬芳。在幾屆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09年新建了象牙校區,并與原大德路小學合并,形成一校三區,24個教學班的辦學規模。
二、民族教育 滿園芬芳
滿族小學是廣州市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民俗探究的主陣地,由于歷史傳承與文化的積淀,現學校有滿族、壯族、回族、黎族、瑤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學生,占學生總人數4.36%。教職工中也有滿族、回族、壯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占教師總人數12.9%。不同的民族差異與不同的文化差異使學校教育呈現出多元性、復雜性和特殊性。站在新的起點上,學校在面臨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1. 凝煉“和”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滿族小學于2009年與原大德路小學合并,兩校文化的交融整合,形成一種被廣泛認同的新的文化,從而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學校將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內在精神的“和”文化注入到學校教育發展之中,將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和諧促進團結和成功,以“和合為導、滿意為任、立德為本”的文化為核心文化,以弘揚民族精神為核心精神,彰顯民族團結教育特色,引領全體老師凝心聚力,共同促進學校發展。
2. 營造民族特色環境,豐富民族教育內涵
營造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校園,創造美好的學習環境,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使每一個置身其間的人都能感染民族風情,激發起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認同,進一步增強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學校以“走進滿小、情系滿小、精彩滿小”為主題,展示了任仲夷、羅范群、陳一林、梅日新、朱森林、陳傳譽、朱振中等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對滿族小學的殷切希望,體現了政府與社會對民族學校教育與發展的關懷;以中華大家庭為主題,展現了不同民族的服裝、節日、禮儀和風俗習慣,展示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展現不同民族和睦相處,團結一心,共進共贏的“三個離不開”(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民族、漢民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相互離不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展現我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勇于創新,取得的新科技成果,以及學校學生開展實踐探究的創新成果。
優美的環境、師生的認同、“說話”的墻壁、會傳遞信息的走廊與活潑可愛的孩子,構成了和諧的校園,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3. 挖掘各級課程資源,實現民族教育統整
學校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列入課程計劃。除了在1—3年級開設“中華大家庭”課程,讓學生從讀本中認識各種民族和他們的生活風俗以及各民族獨特的文化,知道各民族歷史文化是我國歷史寶庫中的一塊耀眼的瑰寶,吸引著世界各方人士對我國民族文化教育的喜愛。4—6年級開設“民族常識”課程,通過教材的閱讀,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構成,掌握我國的國情,從小在心靈中塑造我們各民族大統一的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
學校還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設計民族文化探究項目序列,圍繞我國歷史發展中民族禮儀、節日、服飾、飲食和民族建筑風情等展開,促進學生“56個民族是一家”的大中華民族思想意識的形成。開展學校民族團結教育項目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積極開發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傳統文化探究的項目課程。語文教學中,老師們經過研討,確定了語文學科教育與民族教育的滲透點:領略民族地區的優美風光和民族民俗的《葡萄溝》、《潑水節》、《草原》《五彩池》等課文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對民族地區優美風光的贊美之情;了解民族的民風民俗:《草原》、《潑水節》、《做客喀什》等課文中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讓學生懂得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習慣,我們要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和平友好相處、團結一家親;感受從文字表達的中華各族兒女對祖國深深地熱愛之情;我國各民族的親密團結和愛國愛家的深厚情感。同樣,音樂、美術等學科都蘊藏著民族團結教育因素,老師們通過尋找民族團結教育和學科教學中使學科訓練重點和民族教育水乳交融,努力實現學科教育與民族教育主題化、常規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都將引發我們的思維模式、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交往方式的變革。同時,數字技術的運用已經變革人的認知模式。STEM“項目型課程”是按照“主題——探究——表現”來進行統整式的跨學科學習,學生可以在民族教育主題項目課程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在真實的情景中培養實踐創新能力。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新學習方式,創設民主的網絡學習環境,尊重學習者,學校擬STEM+課程理念為基礎,以民族文化探究課程為切入點,通過跨學科整合,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課程體系,讓學習與生活深度關聯,讓學生在在真實的民族教育情境中培養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懷,提升其核心素養,計劃通過推進STEM課程在學科交叉融合、學生主動參與、項目實施、合作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等先進理念的引領下,站在“育人”的高度,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探索構建學校的民族教育課程體系,有效實現課程的整體育人價值。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