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梅
語文來源于生活,與生活密不可分,這是大家所共知的常識。《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也就是說體現“全面”和“綜合”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的一個全新的理念。那么,什么是語文綜合素質呢?語文綜合素質就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性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要想培養學生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必須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師生共同參與某項生活化的活動獲得對言語的感受、領悟,學生在生活化的活動中,獲得語文能力。
一、創設生活情境,真情流露
新的語文教材完全貼近孩子的生活,不是遠離生活的那些只能靠猜測、想象、感覺等去體驗的文章了。既然如此,學生就能比較容易走近課文,但僅僅如此還遠遠不夠,學生只能浮于表面,膚淺地理解課文,沒有真知灼見,根本談不上步入課堂,真正成學習的主人。那創設這些鮮活的情境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求知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熱情,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誘發學生心靈的感受、體驗,把真實的情感流露出來,也能更好地體現語文的實踐性。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美麗的彩虹》一文,彩虹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了解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有關的知識。如《老樹的故事》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到校外觀察學校的老樹;《我的家》一文就可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的家庭,進行表述。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勤于模仿生活,真實再現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有的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在教學《快樂的小公雞》這一學生熟悉的課文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老牛、青蛙、蜜蜂、爸爸等,從而讓小公雞知道了怎么做才能讓自己快樂,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引導學生親近生活、走近生活、感受生活,通過實踐,觸摸生活,使得所學的語文知識更具直觀性,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太陽鐘》一文向學生介紹了什么是太陽鐘,怎樣做太陽鐘及太陽鐘的作用。課后我就組織學生回家后,自己動手做太陽鐘,學生興致勃勃,他們這次所了解的再也不是課本上那些膚淺的了,而且有了生活經驗。
三、步入生活場景,真情表白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學《鋤禾》古詩時,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感知勞動艱辛,結合自身的實際談談對鋤草的感受,或組織學生進行種菜、種花等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更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書中的有些事學生可能曾經歷過,里面的人物也許曾遇見過,他們對這些人或事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我們在課堂上就應努力喚起學生頭腦中每一點記憶,接近生活,在生活中去嘗試、感知,與課文進行對比,加深理解。通過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再回憶,再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這樣比干巴巴地說教要切實可行得多。
生活是最有靈性的課堂,是一切情緒、感覺的源泉,不親近這個課堂,不投入這個課堂,又何談語文課程進行了改革呢?我們作為教師應跟上這個時代的改革,注重學生實踐,充分調動學生已有表象來學習語文,切切實實地體現了全員參與、有效參與,促使學生充分地享受學習的樂趣,真正地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