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杜娟
隨著中考復習的不斷推進,不少學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他們厭學,或者自卑,或者依賴,或者迷惘甚至焦慮,具體表現為目光呆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自信心差,甚至出現頭痛、失眠、多夢易醒、食欲不振、心悸盜汗、脾氣不好等癥狀,嚴重影響復習效果和考試成績。這時,經驗豐富的班主任都會對這些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心理輔導。那么,在中考復習的過程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輔導應該注意哪些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成長環境不同,其心理活動也會不同。因此,在復習過程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應該具有針對性。
首先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只有找準了學生的“病因”,對癥下藥,才能幫助他們解開心里的結。比如,一向成績優良的女生小婷由于沒有戶口,家境貧窮,父親叫她去輟學打工,為此,她覺得前途渺茫,導致無心上課。小歡是由于模擬考試失利,喪失了信心,覺得自己不可能考上高中,便自暴自棄。小軍是由于近段時間父母都外出打工,成為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管教,自控能力差的他整天沉迷手機不思進取。了解到這些不同的原因,我們便可以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
其次,我們還應針對復習的階段性。在復習的不同階段,我們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側重也應該有所不同。復習的開始階段,我們應重在營造一種進入緊張復習階段的氛圍,吹響號角,激起學生的斗志。而最需要進行積極心理輔導的就是已經持續復習較長時間的中期階段。眾多模擬考、月考的失利會讓很多學生產生挫敗感,他們極端疲勞,情緒瀕臨崩潰,快要堅持不下去了。這種感覺就像參加3000米長跑比賽一樣,已經辛苦跑了一半多的距離,離出發點很遠了,但離終點又似乎還遙遙無期,看不到勝利的曙光。這時,班主任需要采用勵志的名言或者真實的故事來增強他們抗挫折的能力,通過適時的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增強他們的信心,樹立越戰越勇、永不放棄的信念。
二、恰當性原則
首先,應注意方法的恰當性。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人們,權威性的謊言+教師的態度=學生自信心的發展+學生積極自覺的行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教師的積極評價和良好期望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教師對學生的低期望會使學生自暴自棄,造成惡性循環,特別是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在復習過程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應注意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如書面輔導、當面交談、動作暗示、眼神示意甚至是電話、短信、微信聊天等,目的是讓學生樂于接受,從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其次,還應注意時間、地點的恰當性。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選擇發現時的趁熱打鐵,還是發現后擱置一段時間的“冷處理”呢?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后呢?是在學生眾多的教室、教師集中的辦公室,還是午后無人的操場呢?這些,都是班主任們應該細心地考慮的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有差異性的學生個體。
三、及時性原則
積極的心理輔導還應注重及時性,包括及時發現問題和及時解決問題。及時發現問題,就能夠防微杜漸,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止問題的進一步加重,也防止問題的進一步擴散造成不良情緒傳染泛濫成災,避免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及時發現問題,也能把教師在心理輔導工作量降到最小,收到又快又好地解決問題的效果。而及時解決問題,則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在迷途上知返,讓他們感覺到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更愿意更積極地配合老師的指導,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四、持續性原則
在復習過程中,往往會有這樣一些學生:問題出現后,經過教育,當時態度很好,可是過后即忘,過段時間老毛病又重犯了。這時,從內心出發,班主任會相當生氣的,這也在情理之中。但教育的特殊性又決定了班主任不能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教育是一項長期、反復的工作,越到此時,班主任就越需要冷靜,切忌對他們大聲訓斥,出現過激行為。因為這樣做,非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學生從你的行為中受到消極的暗示以至于自暴自棄,從而拒絕你的教育幫助。因此,班主任能否做到心理輔導的持續性是很重要的。面對學生的屢次犯錯,教師一味地著急是無用的,得思考是其中的原因及解決的良方,不斷改進自己輔導的方法。只要有耐心,有毅力,相信世上沒有攻克不了的堡壘。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