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娟
一天課間休息時間,我正在辦公室備課,一位學生急匆匆地跑到跟前,緊張地說:“老師,到教室看看,我們班的窗簾被同學扯下來,弄爛了。”一聽此話,我急忙跑進教室。果然,靠近前門的窗簾軌道斷了,窗簾也掉了一半下來。孩子們看到我走進教室,都趕緊回到自己的座位,目光都鎖定在我的身上,似乎在等待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
看到學生的反應,我感慨萬千。我該用哪一種教學方式處理這件事情呢?大發雷霆?一頓臭罵?嚴厲懲罰……這些暴力的處理方法雖然表面上能夠嚇唬學生,但收到的效果微乎甚微,甚至適得其反。我決定改變策略,靜下心來,認真地聽孩子們講述事情發生的經過。原來,最近幾天,同學們在下課時迷上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戲。同學們在追逐玩鬧中,其中一個學生為了避免被其他同學捉到,藏在窗簾的后面。當另一學生看見躲藏在窗簾后面的學生時,迅速跑過去。兩人在拉扯當中,把窗簾扯了下來。經過調查分析后,我懷著誠摯的態度,對學生的錯誤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指正。
小學生天性喜歡奔跑,劇烈的跑動和互相推動,容易出現類似的事件,甚至存在一定的校園安全隱患。當這些“偶發事件”發生時,班主任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育策略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呢?
一、抽絲剝蠶,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良好的責任心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品質。沒有強烈的責任心,人們就會在逆境中跌倒,在各種各樣的引誘前不能自持。有調查表明,當代小學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良行為:責任感缺乏、過分關注自我、學習馬虎……因此,利用一些“偶發事件”開展責任感教育是一個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對學生違紀行為的教育處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難題之一。學生犯錯后都會或多或少存在后悔心理的。假如教師教育學生時運用的教育方法不當,或者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夠充分,就會不接納老師的意見,甚至采取抗拒或逃避的態度。當教育收不到良好效果時,學生會由當初的負疚心里變成僥幸心里,甚至自我安慰,導致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在這件事情上,我分別單獨找了犯錯的學生談話,耐心地幫助他們分析事情發生的起因,指出各自的錯誤,讓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經過老師的循循善誘,他們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提出了賠償的要求。對此,我非常高興,并為他們勇于承認錯誤而驕傲。事情處理完之后,我趁熱打鐵,臨時開了一節班會課。在班會課上,對他們主動認錯的行為進行了肯定和表揚,讓同學們意識到“犯錯后,只要勇于承擔錯誤,不逃避,也不推卸責任,就是一個有擔當的人,是值得大家尊重的一個人”。
二、曉之以情,加強班級集體意識
班級集體意識是集體凝聚力的來源,同學們只有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才會關心集體,表現出一種主人翁責任感;只有認識到自己作為集體中的一員,才會對集體負責;只有熱愛自己的班集體,才會樹立起“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集體榮譽感。一個優秀班集體的形成,與班主任工作息息相關的。
老師在課堂上提出要請學生單獨談話,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時,同學們的表情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做錯事的學生,有的低著頭,咬著嘴唇沉默不語;有的紅著臉,懊悔不已;有的眼睛骨碌骨碌地轉,想著如何逃避責任。作為其他的“旁觀者”,有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的在一旁幸災樂禍。當表揚完犯錯學生勇于承認錯誤后,我話鋒一轉,“在這件事情上,老師認為,全班同學都要共同承擔責任。”同學們聽了我的意見后,都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神看著我。“我們都知道,這件事情是由于幾個在班里追逐玩鬧的同學導致的。雖然是無意的,但窗簾軌道斷了,窗簾布被扯了下來,他們應該負起主要責任。而作為旁觀的其他同學,你們雖然沒有參與,但作為班集體成員之一,在明知道此行為可能導致不良后果的情況下,并沒有及時進行善意的勸阻,反而在旁邊看熱鬧任由事態發展,間接促成這個不良后果的產生。
三、捕捉契機,滲透課間安全意識
在班級管理中,教育契機是經常出現的,但同時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作為一個班主任,應該要有敏銳的“眼睛”,善于捕捉有利的教學契機,并及時抓住加以利用。“窗簾布”事件是一件“偶發事件”,但同學們課間十分鐘在課室追逐玩鬧容易造成安全隱患卻是一件“必然事件”。當務之急,必須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