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 要:學生核心閱讀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與學生閱讀素養的有機結合,包括閱讀動機和閱讀體驗、閱讀習慣和閱讀交流、閱讀理解和閱讀欣賞六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閱讀素養,一是要在主觀心理層面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二是要在客觀行為層面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并促進學生的閱讀交流,三是要在知識技能層面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欣賞能力。
關鍵詞:閱讀;閱讀素養;核心閱讀素養
一、學生閱讀素養的界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語文素養的概念,確定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目的是激發和培育學生相關的情感、語感、思維、方法和習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語言且具有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新課標》雖然沒有提到閱讀素養一詞,但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運用語言文字積累知識、認識世界、提高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它因人而異。《新課標》同時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閱讀文本的能力。
毋庸置疑,閱讀素養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因此,《新課標》只提到了語文素養一詞,并沒有明確提到閱讀素養,對閱讀素養的概念更是沒有明確的界定。當前對閱讀素養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PISA對閱讀素養的界定
國際經合組織實施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認為,閱讀素養是指學生為實現個人目標,以開發知識、潛能和參與社會生活為目的,對閱讀材料進行(或文本)理解、運用和反思的能力。閱讀材料包括印刷、手寫、網絡技術呈現的電子材料等各種書面材料,但不包括電視、電影等流媒體材料;閱讀要求包括理解、運用和反思;閱讀目的是開發知識潛能和參與社會生活。
2.PIRLS對閱讀素養的界定
國際閱讀素養進步研究(PIRLS)認為,閱讀素養是理解和使用社會需求的或是個人認為有價值的書面語言形式的能力。年輕的閱讀者可以從不同類型的文本中建構意義,他們通過閱讀而學習,加入學校內外或是日常生活中的閱讀者群體并可以獲得樂趣。這一定義在維持2001年內涵框架的基礎上,增加了“學校內外或是日常生活中”這一狀語,主要是因為這一年齡層的兒童參與閱讀活動的主要環境就是學校和生活,針對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閱讀活動很少或者沒有,這樣的具體限定更加合理。
3.我國對閱讀素養的界定
我國的相關學位論文認為,閱讀素養是在以獲得信息、建構意義為目的的閱讀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養,包括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閱讀思維、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等因素,是閱讀活動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體現。中學生閱讀素養是為了實現個人發展目標、增長知識、豐富情感、發揮潛能并參與社會活動,而理解、使用、反思書面言語(包含以書面言語為主的視覺圖像)的能力和對人類文化的參與度。
二、學生核心閱讀素養的內涵
學生核心閱讀素養是指學生核心素養與閱讀素養的有機結合,其內涵主要包括主觀心理層面的閱讀動機和閱讀體驗,客觀行為層面的閱讀習慣和閱讀交流,知識技能層面的閱讀理解和閱讀欣賞。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由于教師對學生核心閱讀素養的內涵不明確,導致語文閱讀教學局限于學生知識技能層面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培育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動機和閱讀體驗,忽視了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培育學生持續性的閱讀習慣和閱讀交流。若想真正培育學生的核心閱讀素養,就應在在知識技能層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思維力、判斷力、推理和聯想的能力。但是,如果忽略了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閱讀動機和閱讀體驗,便會導致學生對閱讀活動失去興趣而不能持久,同時如果忽視了閱讀習慣養成培養和閱讀交流活動的參與,便會導致閱讀活動成為應試的需要而不是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
因此,學生的核心閱讀素養不僅包括知識技能層面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欣賞能力,還包括主觀心理方面的個性化的閱讀動機和閱讀體驗,更包括客觀行為方面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交流活動的參與。
三、培養學生的核心閱讀素養
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閱讀素養,一是要在主觀心理層面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二是要在客觀行為層面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并促進學生的閱讀交流;三是要在知識技能層面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欣賞能力。
1.閱讀動機和閱讀體驗
(1)激發閱讀動機。閱讀動機是閱讀的動力和源泉,是學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它受閱讀目標或自身需要的影響。另有研究表明,閱讀動機的強弱不但與學生的注意力有著密切的聯系,還直接影響到閱讀效果。可見,學生核心閱讀素養在主觀方面,首先表現的是閱讀動機,而閱讀動機又會直接影響到注意力和閱讀效果。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主動地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核心閱讀素養。
既然閱讀動機受閱讀目標和自身需要的影響,那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制訂閱讀目標或激發閱讀者的自身需求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動機。在實踐中,培養閱讀動機運用得最多的是目標定向,其次是與真實世界的聯系。目標定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而與真實世界的聯系則是通過激發學生的自我需求來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
(2)珍視閱讀體驗。如果說閱讀動機產生于閱讀開始之前,那閱讀體驗則伴隨在整個閱讀過程之中。閱讀體驗與閱讀動機一樣,同樣是個體的一種內部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是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語境再現后獲得的一種間接生活體驗過程,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過程。這個過程與閱讀文本的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與學生自身的直接生活經驗直接相關。一般來說,文本的內容越生動形象,學生的直接生活經驗越豐富,閱讀體驗越深。反之,閱讀體驗越淺。重視學生閱讀體驗能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直接感知和情感體驗。因此,如何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直接影響到學生認識世界的廣度和深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切忌用自身的閱讀體驗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
2.閱讀習慣和閱讀交流
(1)養成閱讀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閱讀習慣既是一種自覺的個性化閱讀行為,又是一種能持續不斷的自然閱讀行為,它具有自發性、持續性的特征。目前有很多文章認為,閱讀習慣有好壞之分。筆者認為,對閱讀習慣的現有研究偏離了閱讀活動的本質,也不符合閱讀習慣的概念特征。其實,閱讀習慣與閱讀方法、閱讀技巧等概念應當進行嚴格的區分。眾所周知,閱讀習慣就是個體長時間自覺堅持閱讀的過程,因人而異,因文而異,閱讀習慣的自發性和持續性并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閱讀方法、閱讀技巧等才有高低好壞之分。
養成閱讀習慣,能使學生長時間持續閱讀、終身閱讀,從而終身受益。本文將閱讀習慣嚴格界定為學生自覺的習慣化個性化閱讀行為。培養學生的核心閱讀素養,就是要讓學生自覺閱讀、自主閱讀和長時間堅持閱讀。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閱讀活動,積極倡導閱讀,最終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2)促進閱讀交流。養成閱讀習慣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不但與學生主觀的閱讀動機和閱讀體驗密切相關,而且與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互相促進。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每天堅持閱讀活動,而閱讀交流正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家長之間關于閱讀感受、閱讀話題的口語或書面交談。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的閱讀交流活動,當然,閱讀交流活動以內在的閱讀思考為基礎,是閱讀理解和思考的表現形式。
閱讀交流活動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構成了人的主要生活內容。閱讀的目的并不是閱讀本身,而是交流。可以說,死讀書的人就是不善于閱讀交流,而讀書好的人就是善于在閱讀中交流,在交流中閱讀。
3.閱讀理解和閱讀欣賞
學生的核心閱讀素養除了包括主觀心理方面的閱讀動機和閱讀體驗,以及客觀行為方面的閱讀習慣和閱讀交流外,還包括知識技能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欣賞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在心理上是一種記憶力和思維力,在邏輯上是從初步的概念、判斷再到深度的推理、聯想的過程。記憶能力是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記憶力的強弱與理解力的高低成正比,甚至思維能力也是建立在記憶能力的基礎上的。我們與其說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如說要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思維力。而判斷、推理和聯想的過程實質就是內化知識的過程。概念的界定是判斷的基礎,閱讀理解從概念開始,概念的界定不清楚甚至錯誤,會直接導致推理、聯想的基礎不實,最終導致結論錯誤,產生誤導。
閱讀欣賞能力,是學生在閱讀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所獲得的一種諸如審美體驗、審美樂趣、情感熏陶、思想啟迪的抽象能力。這種抽象能力是學生核心閱讀素養的綜合表現。閱讀欣賞雖然因立場和角度而異,但是可以互相影響和交換。閱讀欣賞也可以作為衡量和檢驗學生核心閱讀素養的一個重要尺度。
參考文獻:
[1]于丹丹.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閱讀素養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2]職雪雯.從PIRLS項目看閱讀素養的測評與培養[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3]陶俊龍.初中生閱讀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4]周永俐.中學語文閱讀素養評價研究[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5]歐繼花,李科生,羅紫初.閱讀動機的研究進展[J].圖書館,2015(12):36-45.
[6]柳長友.中學生閱讀動機發展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
[7]宋鳳寧,宋 歌,佘賢君,等.中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時間、閱讀成績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1):84-87.
[8] 陳 涵,王家倫.閱讀素養是學生終身受用的隱性資產——PISA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4(10):40-42.
[9] 王 猛.PISA閱讀素養評價與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J].課外語文(上旬刊),2017(4):120.
[10]李萬凱.讓語文閱讀走進學生生活——PISA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教師,2016(8):51-54.
[11]張所帥.堅守與創新:PIRLS閱讀素養評價的回顧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2):58-66.
[12]齊澤宏.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閱讀教學訓練[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7(2):63-65.
[13]陳友澤.對中學生閱讀習慣的認識與培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08(6):28-29.
[14]王恩平.探究提高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J].讀書文摘,2016(1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