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澤
摘要:公民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心理基礎,我國近年來頻發的網絡暴力問題事件,其發生的主要的原因是網民缺乏足夠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想要有效的在根本上解決網絡暴力問題,首先要明確公民法律意識與網絡暴力之間的關系,只有增強公民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才能從源頭上解決網絡暴力問題,引導公民使用合法手段行使自身權利,培養公民自覺遵紀守法的意識,促進網絡環境的和諧建設。
關鍵詞:公民法律意識 網絡暴力 關系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然而在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的網絡暴力事件也隨之而生。網絡具有匿名性強、自由性廣的特性,基于此法律無法有效監管網絡暴力問題,這就需要從公民的法律意識入手,為此,針對如何控制網絡暴力展開討論。
一、網絡暴力行為的特征
網絡暴力就是指網民中的個體或者群體由于某種原因的引導,利用網絡信息對某些人和某事件實施攻擊的暴力行為,這些行為嚴重背離了傳統的道德觀念,網絡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行為中的一類,是網絡行為缺少規范而失調的表現。常見的網絡暴力行為包括對受害者進行言語上的攻擊、人肉搜索公布其隱私,嚴重者將網絡上的攻擊延伸到現實世界,對受害者造成極大的傷害。網絡上針對當事人發布的侮辱性、煽動性和攻擊性的言論對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網絡暴力行為的起因和動機較為復雜,很多網民都是抱著維護正義、主持公道的目的,但是他們行為的實質卻將事件發酵為違背道德的網絡暴力事件,事情的發展遠遠超出控制。大多數情況下,參與網絡暴力的網民多半用匿名的網絡身份發表言論,進行攻擊,仰仗網絡的隱蔽性肆意妄為,對整體的網絡言論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
二、網絡暴力與公民法律意識的關聯
網絡暴力事件不僅嚴重侵犯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造成了網絡環境的惡劣影響,形成了網絡暴力的趨勢,網絡暴力事件發生愈發頻繁。我國關于網絡暴力的相關法律一直處于空白,網絡暴力也遲遲得不到網絡暴力法律的監管,近年來關于如何讓監管網絡暴力成為了眾多法律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即使有了相關法律對網絡暴力行為進行約束,也仍需要網民具備必須的法律意識,否則網絡暴力行為不會停止,相關法律的執法力度也會受到影響。從網絡暴力行為的本質上來看,網民缺乏足夠的法律意識是網絡暴力發生的根本原因,要解決網絡暴力的發展問題,就必須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
三、網絡暴力背景下如何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
(一)公民法律意識與網絡暴力行為的關系
所謂公民意識就是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其主要表現在公民進行活動時在經濟、文化、政治、法律等領域的心理素質與道德修養,公民意識是公民認識自身價值的基礎,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前提條件。公民意識在建立法治國家制度過程中,作為重要的心理基礎和思想基礎,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但是,網絡暴力行為的出現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破環了網絡環境。在治理網絡暴力行為的過程中,執法者希望通過加強執法力度和完善相關法律來遏制網絡暴力行為,但實際上,立法只能讓法律法規更加完善,在整體上的調控力度是微弱的,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網民缺乏公民法律意識的問題,因此,即使加強執法力度也無法保證執法效果。首先應該明確法治的主體,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完全依賴法制建設來實現現代法治社會的建設是十分困難的。在建設法治社會時,應該注重塑造和培養起公民的法律意識,讓每個公民都具備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充分發揮法律的約束規范作用。從網絡暴力的本質出發,產生網絡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網民法律意識缺乏,無法充分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利用了互聯網身份相對隱蔽的特性,在虛擬空間肆意的宣泄個人感情,揭露他人隱私、言語辱罵,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對他人造成嚴重的攻擊和傷害。時至今日,互聯網用戶的現代公民法律意識仍沒有建立起來,缺乏心理基礎和法律意識成為網絡暴力泛濫的主要原因。
(二)培養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會的民主和法治精神往往建立在公民意識已經初步培養的前提條件之上,但是,在文明社會中公民必須通過參與公共的事件才能建立起這樣的意識。公民法律意識形成的過程中,社會的參與度顯得尤為重要。在現代互聯網廣泛應用和普及,信息傳播高速發展,公共性的新聞和話題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并引起熱議,在網絡上反響熱烈。與此同時,關于社會道德、新聞時事、政府公信力以及社會正義等話題更是網民重點關注的對象。網絡環境是以追求自由和公正為基礎的,自由和公正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建設目標,同時也是公民法治素養水平的體現。然而,網絡的輿論既具有較強的傾向性和引導性,也有缺乏實地調查的事實基礎。因此,在沒有專業人士正確引導的情況下,網絡輿論容易出現極端化的情況,網民們要么極端的贊揚,要么極端的抨擊,最終的事實真相卻并不清楚,從而形成了網絡暴力。由此可得,網絡暴力的形成根源在于網絡平臺上參與的互聯網用戶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
網絡為互聯網用戶提供了一個匿名的身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個匿名的身份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言論環境,但是自由應該是以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為前提條件的,即使是在網絡上,公民一樣要為自己的言論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公民社會中,公民最重要的就是承擔公民的責任和享有公民的權利。只有公民形成了承擔責任的意識和享有權利的認識,才能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權利和責任的意識如果得不到普及是難以在網民中建立起來的,只有在真正的現實社會中,公民培養出公民法律意識,才能進一步改善網絡環境的網絡暴力行為。互聯網用應當參與到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過程中去,才能夠形成真正的公民意識。
(三)如何培養公民法律意識
1.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要建設好民主法治的社會,需要公民具備開化性,公民要通過參與到公眾事務中的實現對開化性的培養。從公民意識的形成方面來說,公民對于公眾事務的社會參與度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社會公眾事件往往會在網絡上進行發酵,形成不可控制的網絡輿論,一些網絡言論甚至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從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角度來分析,大多數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是因為網民在缺乏事實調查的基礎上就會參與到社會事務的討論中,網絡的輿論持續發酵,最終網民的熱情演變成了極端的網絡暴力,引發了一系列的后續影響,產生謠言或是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這也不利于事實真相的查明。網絡暴力問題在于網民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和討論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網絡為網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言論環境,同時,網絡言論環境也缺乏相應法律監管,形成了一片真空地帶,為網絡暴力的滋長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對于網絡言論的責任認定和承擔,僅僅依靠法律的監管約束執法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將責任和權力貫徹和實踐到網絡中,才能讓網民形成公民法律意識,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網絡暴力問題。
2.培養公民的守法意識。法治社會要求公民在享有自身權利的同時,還需要自覺的履行自身的責任,遵紀守法是對社會公民的基本要求。社會公民只有遵紀守法,才能夠有權利追求自身的利益,民主法治的社會需要遵紀守法的社會成員共同建設,只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才能保證社會的井然有序。要實現對民主法治社會的建設僅僅依靠國家的強制性要求實現是不可能的,更多的需要社會公民自覺遵守,公民應該具備遵紀守法的自覺意識。同樣的,要推進網絡環境的良好和諧建設,也需要網民在發表自身言論的同時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自覺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
3.提升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從理論上來說,公民責任就是對公民權利的保護,積極自覺的履行公民的義務、承擔公民的責任與享有自身的合法權益是相輔相成的。公民的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同樣也是一脈相承的,缺乏責任感的權利意識會導致權利的過度使用,最終形成社會的秩序混亂。通過社會公民對于自身的責任感就能夠了解其對責任的認識,公民既需要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也需要積極維護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只有公民行使了公民責任、承擔了公民責任,才是真正的公民。在社會發展的今天,每一個公民都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履行公民責任才能建成現代的法制社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公民的責任和法律意識的缺乏是造成網絡暴力的根源。在網絡相對自由的言論環境中,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的監管約束,造成了很多網絡暴力事件的頻繁發生。只有培養公民法律意識,讓公民在網絡中積極的承擔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才能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從而進一步遏止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
(作者單位:山東省章丘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