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闡述了不同時期學校體育目標的演進,分析了學校體育目標演進的動因,并總結出了中小學體育教學目標演進的歷史啟示,旨在為中小學體育教學目標的歷史演進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目標;體育;演進;啟示
本課題針對“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目標的歷史演進”進行研究和討論,旨在研究和討論不同歷史時期我國學校體育目標的特征及其特定的社會背景與教育環境,并從中找出我國學校體育目標演進的動因,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下經濟、社會、教育等大背景更好的定位當下學校體育目標,指導體育教育教學實踐工作。
一、不同時期學校體育目標的演進
(一) 1949年—1966年建國17年新中國體育教學目標的奠基階段
我國教育部在1945年組成教學大綱編寫組,將蘇聯教育體制與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1956年頒布了我國第一部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大綱規定體育課程的目的是“全面鍛煉身體,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新人,為將來參加社會主義社會和保衛國家做好準備”。從1958年開始,隨著中國和蘇聯的國際關系破裂,再加上我國政治上的左傾、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的沖擊,教學大綱受到了嚴重的批判,被迫暫停使用,導致學校體育教學陷入了癱瘓。1961年以后,我國對政治左傾和生產的浮夸風進行了改正,學校隨之恢復了體育教學。教育部當下重新制定了《小學體育教材》、《中學體育教材》,該教材的目的是“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使他們更好地學習參加勞動,保衛祖國”同時還提出“增進學生身體健康,全面發展身體基本的活動能力,學習體育知識和鍛煉身體,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體系。
(二)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我國體育教學目標的停滯和混亂期
文革期間出現了以“軍訓”、“勞動”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在否定我國十七年教育工作的成果下,中學生成立了“紅衛兵”,發揚向解放軍學習的品質,培養"不怕死,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加強組織紀律,學習并掌握以軍事為教學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發揚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口號為三大革命運動服務。由于學期縮短,教育改革使學校教育跌倒低谷,不少學校場地設施與健身器械遭到破壞體育教學無法繼續進行。許多體育教師由于害怕教學內容與政治沾邊而不敢教學,導致師資力量急劇減少。學校體育教學隨之發生了嚴重的停滯。
(三) 1976年—1982年學校體育思想全面恢復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1979年5月教育部、國家體委及衛生部在江蘇召開了“全國學校教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該會議主要就提高學校體育教學加強衛生工作進行討論,會議提出上好體育課,抓好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思想,加強學校衛生工作,注意體育與衛生相結合的方針;還提出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加強學生身體健康,培養學生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學生養成經常鍛煉身身體的習慣。學校體育教育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提高他們在運動時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運動水平,通過體育培養他們紀律性、集體性、組織性等品質。
(四)1982年—2000年學校體育的改革階段
學校體育教學全面鍛煉學生身體,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加強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體育基礎知識與技術的掌握,使學生學會運用技術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的方法生動、科學的鍛煉身體。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雖然提出了"增強體質"的指導思想,但學生的體質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甚至有些學生不進則退。因此,國家在原先制定的體育教學基礎上,根據我國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對我國的體育教學目標進行了改善,改善之后更加注重學校體育思想身、心二維體育觀的形成。1982年10月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部長的何東昌同志在體育工作匯報會上重申了毛澤東在50年代提出的“健康第一”和“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指導思想。1983年5月在西安舉行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提出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要根據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規律、生理及心理特點,對不同年齡段和生長發育階段的學生合理安排體育教學和衛生教育課程。
(五)2000年以來我國體育教學目標
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的驅使下,學校體育目標更加的明確,這為學校體育教學指明了方向,“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終身教育”等理念成為學校的教學宗旨,人們對于健康更加的重視[3]。該時期中小學體育教學目標也更為具體,其中包括;增強學生的身體體質,使學生自主學習與掌握體育知識,并且運用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和愛好,漸漸形成對體育運動的習慣和依賴,提高學生對體育健康的認識,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第一,終身教育"的提出促使我國新的體育教學目標的形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形成良好的心理,服務社會。
二、學校體育目標演進的動因分析
(一)改革開放前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演進動因分析
建國初期,我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局勢初步穩定,體育教學目標不明確,在缺少體育教學經驗的情況下,為能夠更好的為政治服務,我國模仿前蘇聯的教學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逐漸形成了適合我國實施發展的課程體系。經過了漫長的實踐經驗的積累,我國的體育教學在1996年有了初步的模型,但隨之又發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活動,這使剛剛燃起來的體育之火瞬間被澆滅。文革期間的“五一六”通知中提出“要高舉無產階級紅旗,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等等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奪取學術界的領導權”的思想,這使學術界和教育界停滯不前。1967年7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打倒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總后臺》一文,全面的否認并批判了自新中國成立十七年以來的教育工作,提出“兩個估計”,將“全民教育”“天才教學”等稱之為十七年資產階級統治學校的精神支柱,讓艱苦探索的教育成果成為泡影,教育路線又回到原點。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演進動因分析
文化大革命后,我國在政治上撥亂反正,17年的教育工作得以重新肯定,鄧小平對“兩個凡”、“兩個估計”進行否定,他一再強調“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重申教育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性。他要求全黨和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重申了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應該加大教育事業發展的力度,恢復教育規章制度,提出新時期教育戰線,提高教育質量,為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改革奠定了基礎[5]。
(三)2000年以來我國體育教學目標演進動因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舊的教育體制不再適應我國現在階段的發展?!扼w育與健康課程》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制定,吹響了我國教育體系改革的號角。"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終身教育"等理念漸漸得到人肯定與重視。該時期中小學體育教學目標也更為具體,學校體育在經濟蓬勃發展的環境下出現了可喜的局面,學校體育教學目標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三、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目標演進的歷史啟示
(一)體育教學目標是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經濟文化教育背景的產物
從現階段看來我國的體育教學目標取得了豐厚的回報。但是縱觀我國體育教學目標的發展卻沒有那么喜人。在發展中出現了"文化大革命""大躍進"等等國內動蕩中,體育教學目標收到了受重的侵害。期間許多老師辭職,使得學生沒得課上,許多場地設施遭到破壞。這是思想觀念的問題,但也是我國對教育的不夠重視的問題。我國應在其中吸取教訓,不管國內發生什么破壞性活動,首先教育應該得到保護,使得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不同歷史時期的學校體育目標都具有歷史合理性
現階段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目標發展的如火如荼,有些中小學生在其中已經得到了利益與鍛煉。但是縱觀我國所有中小學生的參加體育鍛煉的狀況。有一部分山區和貧困的省市只能通過一些簡單的體育鍛煉例如:跑步等鍛煉。不能得到更多項目的體育鍛煉。針對這一現狀,我國應注重這些地區的體育鍛煉,在經濟上給與支持,多提供些體育硬件設施,使貧困山區的孩子也能更好地參加體育鍛煉。
(三)學校應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貫徹和實行我國體育教學政策與文件
盡管在學校體育發展的不同時期,我們強調的教學目標不盡相同,如改革開放時期強調增強體質,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各方面知識、技能、技巧,學會鍛煉身體的科學方法,養成自覺參與鍛煉的良好習慣。但是這些強調目標并未實現,近些年學生體質調查指標明顯下降。究其原因,學校有大量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教學目標的明確下,由于學校更加重視文化課教育,忽略學生體育鍛煉,使得學生極少運動,面對這一現象,學校應認真貫徹和實行我國體育教學政策與文件,讓學生及時投入體育鍛煉,使身體得以改善。
(四)“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物
俗話說健康是革命的本錢,此話足以證明健康對人們的重要性。說起健康,想必大家都很關心。健康不僅僅是我們想的身體有無疾病那么簡單,它包含了身體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體育課"并不僅僅代表學生的業余體育鍛煉,它僅僅是構成學生身體健康的一個因素而已。我們應充分認識健康的意義和體育教學的本身特點來進行運動,使學生擁有一個健康、良好的身體。
(五)“增強體能”的教學思想依據應得以關注和滲透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表現出來的都有人體形態、生理、身體素質、心理和適應能力因素。增強學生體能一直是我國體育教學的首要目標。但是,經研究,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能發生明顯下滑。較以前的情況相比學生的身體出現肥胖,耐力,肺活量下降的問題。追其原因有多種,一個是學生自己本身懶于鍛煉或者是鍛煉不夠、飲食不合理、不良好的生活習慣造成。所以當代的大、中、小學生應以增強體質為目標,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號召與響應國家與學校的關于增強體質的政策與規定。
參考文獻:
[1]劉曉莉等.建國以來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的回顧與展望[J].上海體院學報,2002,(1):74—78.
[2]體育史編寫組.體育室(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90.
[3]涂婭菲.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與目標體系的構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報,2006.4.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