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風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中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教學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學生個人能力及綜合素質的鍛煉和培養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關注。實心球是我國多地的體育中考項目,不僅在體育中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并且是學生有效發展個人上肢投擲能力,提高個人身體健康素質的有效方法。但就目前國內中學實心球教學發展現狀來看,部分教師仍不能正確認識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相對單一,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心球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筆者即從中學實心球教學入手,結合個人教學經驗,就其教學重點及教學應用,發表幾點看法,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前拋實心球;中學;教學;訓練
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是我國多個地區體育中考的考試項目,同時也是鍛煉、發展學生上肢投擲能力,增強學生綜合身體素質的有效手段之一。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對于學生上肢力量和動作速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其中上肢力量是完成一系列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動作的基礎,動作速度則是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的核心。就目前各地的實心球教學發展現狀來看,學生基本能夠掌握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的運動要領,多數同學能通過中學體育考試的考核,但還是有相當部分同學投擲方法掌握不當,并且阻礙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甚至可能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損害。究其根本,是由于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不當,未能充分認識并尊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導致的。本文即圍繞中學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教學,結合個人教學經驗,就其教學動作要點和教學方法策略,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具體內容如下:
一、持球動作教學要點分析
(一)持球手型教學要點分析
持球手型是否正確及動作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學生系列動作的正確性,進而決定了學生的鍛煉效果和考試成績。目前,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過程中,最有效和常見的持球手型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半球形手型(正握),其二是疊指法手型(反握)。
半球形手型需要學生將雙手十指彎曲成半球狀,十指方向大致相同,兩大拇指與食指共同構成一個倒置的心形,持球時在球兩側偏后部位將球固定。該手型的優勢在于可以更好地方便學生手指發力,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強調手型和手指擺放位置的正確性,從而為學生后續的動作練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疊指法手型需要學生將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重疊并攏,持球時四根手指放在球的上半部,大拇指在球后下部位固定,用力掐住整個球。這一方法相對適用于手指較長但手指力量較小的學生,使用疊指法手型可以幫助此類學生更好地利用最后發力,提高球出手的速度和力量。對于手指較短或手部較小的同學不建議使用這一手型。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疊指法(反握)在教學中教學效果更加突出,絕大多數同學都采用這種辦法。以某九年級男同學為例,該同學是籃球隊成員,身高力量都不差,之前采用正握法投球,通過很長時間的練習都無法突破滿分線,改用反握法之后,當堂課就突破了滿分線,并且超出一大截,該同學連呼神奇,其實只是握持球方法的一個小小改變而已。
(二)持球動作教學要點分析
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對于學生的持球動作同樣有著嚴苛的要求,需要學生達到站位、身體、手臂等動作的和諧統一要求,進而形成一種超越器械的反弓動作。根據相關物理公式,學生上肢力量相對固定的條件下,想要增加對實心球的實際做功,學生就必須更有效地發揮超越機械的能力,從而通過增加實心球出手行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成績。
首先,從兩腳站位的角度分析,學生可選用兩腳開立站立,即平行站位和兩腳前后站立,即前后站位兩種站位方式。兩種站位方式均可達到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的運動要求,具體的方式選擇視學生個人實際情況而定。
其次,從身體動作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實心球正式出手前,必須保持膝關節在踝關節之后、髖關節在膝關節之后、髖關節在肩關節之后的身體姿勢,即學生身體表現出一種反弓姿態。此時教師應強調關節在整體運動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感知運動過程中關節的發力過程和位置變化情況。
最后,從手臂動作的角度分析,學生需保持直臂持球姿勢,球控制在右后上方位置,肘關節超過腕關節,并適當發生彎曲,手臂與人體上半部分構成一個整體,從而為后續動作的進行,創造良好條件。此時,教師應加強學生手臂彎曲程度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最有效的手臂彎曲度。
二、出手角度與出手速度教學要點分析
(一)出手角度教學要點分析
出手角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最終的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成績,角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動作的整體效果,從而導致學生運動成績提高緩慢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重點加強學生對于出手角度的感知訓練和保持訓練。
以某中學體育教師為例,其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即習慣通過引入“拋越障礙物”游戲的方式,加強學生對于出手角度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具體來說,“拋越障礙物”游戲,就是通過設置具有一定高度的障礙物,如排球網、橡皮筋障礙等,引導學生通過拋越游戲的方式,鍛煉對出手角度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高度調節變化,直觀地觀察不同出手角度對成績影響,從而確定最佳的出手角度。
另外,關于學生出手高度的穩定性教學和訓練,教師也可以借鑒類似的游戲方式進行,通過趣味游戲的引入,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從而在生動、直觀地游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技巧掌握情況。
(二)出手速度教學要點分析
根據相關物理公式可知,在球出手前運動行程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想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出手速度,就必須縮短學生實心球的出手時間,即加強學生對于身體力量的運用訓練。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不僅對學生上肢力量有著較高的要求,同時要求學生可以在蹬地、收腹、手臂鞭打、以及腕部、手指的運動過程中,完成力量的有序傳遞,從而連貫、快速地完成所有運動動作,增強最后的發力作用,減少實心球的出手時間,提高實心球的出手速度。
三、中學實心球教學輔助練習及誘導練習分析
(一)實心球輔助練習分析
除必要的動作訓練外,教師還應合理安排相應的輔助練習和誘導練習,以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方位發展,綜合提高學生的運動成績和體質健康水平。就實心球輔助練習而言,教師可選擇以下動作進行練習:一,直腿直臂仰臥起坐練習。在直腿直臂仰臥起坐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同時要求學生使用手臂進行前拋實心球的動作練習,通過腹部肌肉的快速收縮實現坐起,訓練強度視學生個人情況而定;二,俯臥抬上體練習。這一練習項目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腰背力量進行訓練,在正式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雙手背后或抱頭,同時盡力上抬上體,訓練強度和動作幅度,視學生個人情況而定。
(二)實心球誘導練習分析
在實心球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安排適當的誘導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運動要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跪拋實心球是鍛煉學生協調用力能力和腰腹發力能力的有效方法,實際訓練過程中,學生持球保持跪姿跪在墊子上,上體和手臂組成正常運動姿勢,依靠腹部肌肉和背部肌肉的聯合作用,拋出實心球從而完成腰腹發力的訓練。此外,教師還應設置仰臥前拋實心球訓練、直臂持球仰臥起坐等誘導訓練,加強學生對各運動環節的認識和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實心球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全面提高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重視和關注,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實心球教學要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訓練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訓練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心球教學、訓練活動中,最終達到提高實心球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向陽.學生向前拋實心球的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12(36).
[2]陳凱.探討體育中考前拋實心球的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3(04).
[3]李慧杰.淺談前拋實心球的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09).
[4]劉斌,鈕文慶.前拋實心球教學安全策略之我見[J].體育教學,2013(07).
[5]李洲.原地雙手后拋實心球技術動作分析與技術訓練手段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東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