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燕
摘 要:當今社會,數學在生活中應用越來越重要,在諸多領域中有著重要作用,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更要在育人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使數學的育人功能在小學就得到重視。因此,如何有效發揮小學數學教學特有的育人價值,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是很多老師卻過分的重視數學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了數學與“德育”的有機結合,對學生日后的發展埋下隱患。本文就此切入,具體就有效發揮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育人價值提出了可實施對策,對小學數學的教育功能實現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育人價值;實用性對策
隨著社會、家長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要求逐漸走高,使老師們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并將學生分數的高低作為自己教學質量的標準。而在此氛圍下,數學教學特有的育人價值就難以發揮——偏離了小學數學教育的最初目的。
真正的數學教學,是要在基礎知識教授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師在數學教學上,要德與智相結合。事實上,大部分老師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僅僅對學生教授基礎知識,使學生忽略了數學學科的內在價值,這凸顯了應試教育的弊端。然而,這不是數學教學的內在要求。數學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所學到的知識,更應該幫助學生通過數學建立起對生活的基本認識,通過數學培養起應該擁有的美德。通過數學的道德方面的教育,讓學生真正地對數學感興趣,讓學生逐漸理解數學的作用和內涵。根據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對策,使小學數學的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合作與思考能力。有教師認為,數學課堂的主要目標體現在知識教學方面,教師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時會采用應試教學的模式,導致其育人價值完全遠離,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大多通過背誦公式,大量做題的方式進行強化理解,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教師《乘法的性質》的教學目的為例,一般都局限于:熟練掌握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學會應用乘法的性質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掌握通過乘法的性質簡化運算。從教學目標中看不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即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將傳授知識作為首要任務,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機械式的吸納知識,無法得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方式,將課堂交給學生,《課標》要求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索、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團結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并運用。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乘法的三大定律,分別給出滿足定律的計算題,首先讓學生計算,計算結束后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驗證計算結果的正確性,接著讓學生合作找出計算題中存在的相似點以及相同點,在學生對乘法的性質有感性認識的前提下,進行理性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熱情,同時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與他人的交流能力,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現育人價值。
結合數學背景,融入數學文化,培養愛國情懷。數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歷史文化背景講解,以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向學生講述數學的形成與發展,了解數學的美感,拓寬學生知識面。以《最大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中國古代首部數學著作《九章算術》引入,指出其在數學史上的獨到成就,并在隋唐時期已傳入外國,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供別國學習研究,而且文中也給出了求解最大公約數的方法。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強調數學背景的介紹,包括數學發展的階段,我國古代與現代的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文化,優秀的數學成果的講解,使學生感受濃厚的數學背景,體驗數學所帶來的深刻藝術,不但能“寓教于樂”,增長人文知識,同時也能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通過數學教育達到育人價值。
加強反思教學,提高綜合素質,實現自我價值。就小學生而言,年齡比較小,在語言組織上不夠精煉和規范,并且對數學本質的把握很難能夠很到位,深入的思考以及自我的調整,堅持反思自己,不停的升華思考,才能摸清楚數學的本質。外國專家把“語言表達能力”作為核心素養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作為合格的教師,僅僅教導學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只能實現應試教育的基本要求,而為傳授學生學習方法,提高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問題。對學生而言,反思目的在于通過自己的感悟不斷糾正己身,實現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自我提高完善的能力。如:積累錯題,時常翻看錯題本,以后就不會在類似的問題上出現錯誤。通過這樣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在反思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同時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反思也是極為重要的。
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探索能力。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渠道,旨在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由于小學教學課時緊張,授課方式局限,以及部分教師不愿意轉變教學模式等因素,在教學過程中,“走出課堂”的教學理念并沒有普及。單純的課堂授課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動手能力下降,缺少對數學的感性認識,無法深刻記憶相關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應該鼓勵教師通過課內課外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轉變教學思路,帶動學生走入大自然,尋找自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以《圓的周長》教學內容為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機械的講解圓周率的概念以及近似值,并給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這方式過于抽象,不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因此,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在自然中尋找圓形物質,并通過測量工具測量周長,半徑的方式找出其關系,并與圓周率進行比較是否相似。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豐富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探索手段。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師應以“育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做到“傳道授惑解惑”的基本要求,更要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合作與思考能力;結合數學背景,融入數學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反思教學,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學生自我完善;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探索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有效發揮小學數學教學中特有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耀.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農家之友.2010.4;
[2]曾小平.幼小學數學教育系列教材.小學數學研究. 2015.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