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發明
【關鍵詞】 語文教學;推拉;引領;《草原》;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22—0126—01
如果把學生比作一艘船,學生的學習就像船在逆水前行。教師的作用往往不是推就是拉,幫助學生們前行,像撐篙人在向前推,亦像纖夫一樣用勁往前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付出是偉大的,但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效果并不理想。新課改倡導教師做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領向知識的海岸,從而主動完成教學目標。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草原》一課為例,著重談談“引領”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一、《草原》教學案例中教師的引領作用
《草原》是老舍寫的一篇課文,凝練的語言充滿了想象的空間,尤其第一自然段對草原美麗景色的描寫非常傳神,還滲透了作者的審美傾向。對于小學生而言,去感悟景色美、語言美、意境美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內容講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這堂課是失敗的,因為美的內容來自于個人感悟,別人強加給的美只不過是過眼云煙。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輕聲朗讀課文,運用課文中的話概括出草原的特點(草原留給自己的印象)。學生們交流自己觀點后歸納出: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著,教師讓學生參與一個活動:根據你對文字的理解,拿起自己的筆來畫草原,畫不出的事物用“△”“○”等代替,里面標注事物名稱。要注意自己的畫法(畫畫的層次,先畫什么,后畫什么。)學生開始畫畫了,教師相機指導,不需要工筆細描,大致勾勒就行了。5分鐘后,對學生所畫的草原圖略作點評后,直奔主題。師:你們給草原涂色時選了哪種顏色?生:綠色。師:看一看你的畫筆盒,綠色有幾種,你到底用哪種綠色。生:(回答各異)師:那你們再在自己的草原圖上填上不同的綠色。僅僅是綠色嗎?羊兒、駿馬、大牛你涂了什么色彩?學生填色后進行了回答。師:你畫出的草原有多大?生:無邊無際。師:你們是怎樣畫出無邊無際的。生:畫到了紙的邊緣;畫了云彩,草原與云彩連到了一起;草原和夕陽銜接在一起……師:閉上眼睛,藍天、白云、碧草、悠閑的牛羊,這樣的畫面你認為怎么樣?你站在這樣的草原上心情怎么樣?生:(回答異彩紛呈)。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你明白了嗎?生 :(根據圖畫說出了詞語的意思)師:郊外的田野一碧千里,野外一碧千里,這兩個句子你認為有問題嗎?生:秋天的田野不是一碧千里,野外的沙漠不是一碧千里。師:很好,那你用“一碧千里”說一句話,再用上“翠色欲流”就更好了。生:夏天到了,田野一碧千里,雨后的樹木翠色欲流。眾多的優美句子從學生們的口中迸發出來。整個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分四步走:讀、畫、悟、說,沒有一個答案是教師講給學生們的,都是學生們的內心受到沖擊后的自然流露。四步走解決了三個層面的問題:感悟景色美,感受語言特色,運用并創造語言。
這一片段的教學中,畫草原就是有力的抓手,就是突破重難點的出口。學科整合很重要,畫草原表面沖擊了語文課堂教學,但正是這一沖擊,打開了學生的心扉。學生的畫草原與教師的追問,徹底把“推拉”變為“引領”。教師的根本作用就是設計一種方法,引導學生們走向知識,走向自己的內心。審美、語言的特殊性自主感悟,任何人的強加都是無效的,只有學生們的心靈被觸動了,才能積淀下一生所擁有的財富。
二、《草原》教學案例帶來的思考與啟發
1. 抓住知識的根本。在實施教學前,一定要對所授知識的課程意義進行準確的定位,尤其語文教學中,知識點不夠集中,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梳理,寧缺毋濫,選取實現課程意義的內容展開教學。
2. “低進高出”的突破策略。選取內容時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學生的基礎為起點,學生參與時才有很高的積極性。除了選取的內容要跟學生們的水平相吻合,采取的策略也要充分符合學生們的身心特點。無論怎樣,要突破的必須是知識的靈魂,知識的根。
3. 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熱情。能夠把學生們的視線轉移到課堂上,必須得尋找學生們樂于參與的因素。內容的選擇很重要,方式的選擇更重要。參與活動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根據選取的內容,設計適合于學生們的活動,讓他們在親力親為中獲得真實的體驗。
“推拉”把學生們置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引領”則關注了學生們的主體學習地位,因此,語文教師要在引領中把學生領向知識的海岸。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