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帥
摘要:央視推出的電視節目《朗讀者》巧妙的設計了燈光、鏡頭、舞美及音樂等視聽符號,將人性與美文通過儀式感的視聽語言方式相結合,朗讀者通過嘉賓的個人經歷和很多經典著作相結合的方式,用最樸實的情感讀解文字背后的價值。在當下娛樂節目霸屏的時代里,表現出了其獨特的文化氣質和真摯的情感,在當下電視節目中從一股清流變成了一股暖流。
關鍵詞:《朗讀者》;視聽語言;儀式感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8122 (2018) 11-0105 -03
《朗讀者》于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在央視播出,通過嘉賓的個人經歷和很多經典著作相結合的方式,用最樸實的情感讀解文字背后的價值。自開播起就得到熱捧、豆瓣評分高達9.5,在筆者看來,《朗讀者》吸引觀眾的原因在于“美”的力量,這其中就離不開其在視聽語言方面的精巧設計,本文試圖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此節目熱播的原因。
一、用精致且典雅舞臺的設計表現朗讀的儀式感
朗讀者的場景舞臺設計可以分為三部分,分別為片頭場景,書房式的主舞臺場景和采訪間,三個場景各有其作用,片頭場景主要用來拍攝主持人對于節目主題的闡述,主舞臺主要用來拍攝朗讀,而采訪間則主要用來進行主持人與嘉賓的采訪拍攝。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論,“陌生化”理論的基本構成原則是,表面互不相關而內里存在聯系的諸種因素的對立和沖突,帶給人以感官上的刺激和情感上的震動[1]。節目組對于這三個場景的設計正符合了“陌生化”理論,通過場景的設計,表現出了朗讀的儀式感。
(一)用片頭的極簡場景設計轉換吸引觀眾注意力
董卿作為主場人在每期節目的開頭所單獨制作的片頭非常重要,它不僅點明了本期節目的主題,而且還起到了一種轉換的作用。在這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節目組選用了極簡的棚拍場景造型來完成這個環節,極簡的場景造型讓主體非常明確,主體很容易和觀眾之間形成一種交流感,在這樣的場景設計下,觀眾更容易去傾聽董卿對于本期節目主題的闡述,同時用溫暖的文字配上柔美的鋼琴曲,讓觀眾的內心從焦躁變回平靜,用更加平靜的心去傾聽,從而形成一種很好的轉換效果。
如在《朗讀者》第6期的片頭,當期的主題是青春,在場景的設計上僅僅用了一盞燈和墻上的影子,在這樣的極簡場景下,觀眾很容易的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主持人董卿的講述上,同時極簡的背景也通過光影的對比呈現出了一種對于青春的回憶感,與董卿所講述的文字相互呼應,在這樣的場景設計下,觀眾很容易被主持人所帶動,進而打開自己的心扉,感受朗讀的魅力。
(二)用前后的雙舞臺連接設計表現儀式感
儀式感之美貫穿于《朗讀者》的始終。演播室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前部分在面積上稍大一些,作為主舞臺主要用于錄制主持人開場和嘉賓朗讀,而舞臺的后部分則是一個相對面積較小更加封閉的訪談室,主要用來錄制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訪談,而連接它們的是一條走道,而且有一道門相隔,在這樣的設計下,會產生一種故事與文章相結合,以嘉賓的真實故事印證文章精神的效果。儀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愿上的高度一致。開門,步入一個嶄新的猶如殿堂一般的環境之中,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開始一段朗讀,在這一個個動作之中,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賦予了文章以及朗讀人一種莊重之感,讓觀眾更加專注的聆聽與感受。
(三)用典雅大氣的主舞臺設計帶給觀眾朗讀的儀式之美
主舞臺部分主要負責錄制主持人開場與朗讀環節,所以在它的設計上,一定要能表現出朗讀的儀式感,在舞臺前景的地磚設計上,節目組使用了金色的對稱花紋地磚,配以背景的八根羅馬柱,呈現出了一種典雅的舞臺效果,同時將背景設計為一種書房的感覺,讓觀眾在感受到儀式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溫馨,這樣的舞臺雖然缺少了幾分絢麗的效果,卻讓觀眾在內心深處有了一份平靜,從而會更加專注的來聆聽。
(四)簡約的采訪間設計拉近與嘉賓的心靈距離
與主舞臺典雅大氣不同,采訪間的設計相對素雅簡潔,除了四面簡單的金色網格背景作為裝飾外,整個房間的最突出的只有一對沙發與一張樸素的茶幾,一般的訪談訪談節目往往會讓嘉賓與主持人相鄰而坐,而在朗讀者中則不然,主持人與嘉賓相對而坐讓彼此間更像是久別重逢的朋友,面對著彼此聊天,分享著自己的故事,用這樣的方式拉近與嘉賓之間的心靈距離。
二、通過燈光的色彩與運動烘托朗讀的情感
美好的東西往往是具體而形象的,美則是留給觀眾的直接視覺感受,其是來源于觀眾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當一檔電視節目需要留住觀眾的時候,這種美的第一印象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視聽元素的設計上,美感是重要的一環節, 《朗讀者》正是通過其巧妙的燈光設計體現出了這種美,同時也在讓觀眾感受到了這種美的同時,體會到了儀式感。
(一)運用光線運動營造朗讀的儀式感
儀式感具體來說就是的提供一種瞬間的共同體驗,以此未激發或者增強個人的集體意識和認同,讓大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保持高度的一致[2]。在《朗讀者》中,節目組運用了多組燈束,通過燈束的運動與音樂的結合,給觀眾提供了一種瞬間性的大氣典雅的視覺體驗,由此激發出了觀眾對于嘉賓情感的集體認同,與嘉賓在情感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沉浸在了嘉賓所講述的故事中,以此營造出了一種儀式感。
這種視聽語言方式的使用在主持人第一次登臺的燈光設計中尤為突出,在這一環節中,在主持人還未登場時,現場的主光源全部熄滅,只留背景里的羅馬柱上的裝飾光為背景打上輪廓,以這樣的暗調布光為接下來的環節烘托氛圍,當門打開,主持人人場時,舞臺最下面一排光束隨著主持人向前邁進的腳步由下向上運動,呈現出一種緩緩升起的感覺,而當主持人走到舞臺二分之一左右的時候,舞臺最上面的燈組由上向下緩緩落下,在主持人面前一米左右聚集成光束點,同時又隨著主持人腳步的前進向上運動,展現出一種如燈塔般的引路效果,這樣的燈光設計,讓觀眾有了一種瞬間性的大氣典雅的視覺體驗,也由此激發出了觀眾對于主持人本身的情感認同,營造出了一種儀式感。
(二)使用燈光的色彩變化烘托朗讀者的情緒
在舞臺的設計中,燈光的設計是其中的重要環節,燈光所打出的色彩影響了整個畫面的基調,這種基調同時會不同程度的給予觀眾情緒上的暗示,通過這種暗示,觀眾的心理會在觀看電視節目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情感變化。在《朗讀者》中,當嘉賓在舞臺上朗讀時,燈光效果會根據不同的情緒作出改變,以此來烘托情感,給觀眾帶來富有情感的直觀畫面體驗。
三、運用儀式感的鏡頭語言在人性與文章中表現情感
在《電影的元素》中,作者李.R波布克提到:“一部電影其質量的高低,最終由影像各方面的質量所決定。所以如何來設計一個鏡頭,是把影像轉換到膠片上的關鍵因素。”這一點對于一檔電視欄目來說同樣重要[3],在《朗讀者》中,通過很多儀式感鏡頭的運用,運用視聽語言手法進行影像化的呈現,結合觀眾渴望溫暖與安逸的心理需求,這種儀式過程所帶來的直接視覺美感讓每一位觀眾都增強了對于嘉賓故事與情感的認同感。儀式感可以直接觸動觀眾的感官,讓觀眾享受儀式之美。
(一)使用特殊角度的鏡頭營造儀式感
在《朗讀者》中,節目組使用了特殊角度的鏡頭來營造儀式感,如幾乎傾斜90度的大俯拍鏡頭,以及大廣角的搖臂鏡頭,通過這些特殊角度的鏡頭與大氣磅礴的音樂的結合,讓觀眾在一瞬間有了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由此激發出了觀眾對于嘉賓情感的集體認同,與嘉賓在情感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沉浸在了嘉賓所講述的故事中,以此營造出了儀式的美感。
在節目之中,另一種儀式感的細節體現在朗讀文字的出現方式上,當嘉賓在舞臺上朗讀時,其說出的每一個字,都會通過書頁作為背景的動畫效果體現出來,讓每一個字都顯得富有情感,這種動畫設計增強了閱讀的儀式美,讓聽覺與視覺在這種儀式美中完美融合。而且在嘉賓朗讀的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固定畫面進行呈現,動畫效果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固定鏡頭所帶來的枯燥視覺體驗,讓畫面元素更加豐富。
(二)多景別的鏡頭設計抓取采訪者的情感
很多文學作品都是有一定門檻的,而且簡單的一段節選往往很難體現出文學作品的精髓,所以如果嘉賓只是單純的讀文章,很難與觀眾之間產生情感共鳴,由此朗讀前的這段采訪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主持人與嘉賓間的對話,觀眾在嘉賓的故事中,將文學中的內涵與之相結合,與觀眾更直接的進行交流。主持人也以訪談的形式與每位嘉賓進行交流,《朗讀者》以個人的情感體驗、成長經歷娓娓道來這其中背后的故事,這種訪談的形式是具有平等性、自由性的特點,主持人與嘉賓之間更像是好朋友間的深夜暢聊,所以其話題的展開更加隨意、真切。所以基于這一點,節目組在進行采訪環節的錄制時,采取了多景別的鏡頭設計,未抓取嘉賓的情感細節。
參考文獻:
[1]李雪怡.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傳播美學分析[J].今傳媒,2017(4).
[2]周美露.泛娛樂化背景下文化情感節目的內容回歸——以《朗讀者》為例[J].廣電視角,2017,8 (8).
[3] 蘇優優.淺談電視視聽語言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中的運用——以cc'rv紀錄片《探秘歷史》系列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