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
【摘 要】擺手舞源遠流長,展現了土家族人民深厚的歷史和鮮明的民俗文化,是對其日常生活勞作的藝術性再現。本文分析了土家族擺手舞的特點,并從課前鋪墊、課上互動、舞蹈創編等方面進行了教學的創新嘗試。
【關鍵詞】土家族;擺手舞 ;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66-01
擺手舞是我國土家族的傳統民俗舞蹈,流傳于酉水河和烏江流域,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舞蹈作為我國高校及普通高中民族舞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引起廣大教師的注意,嘗試進行創新有利于發揮學校陣地對非遺傳承的作用。
一、土家族擺手舞的特點
擺手舞又稱舍巴,源自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戰斗,是歷史、文化的精髓,寶貴的遺產[1]。現今流傳的擺手舞主要表現的是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產勞作、狩獵等活動,模擬人民種地、插秧或者野獸活動的姿態等,基本動作有“單擺”“雙擺”“回旋擺”等。根據傳承流域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保持著較為一致的動作特點,即順拐、屈膝、顫動、下沉。顯示出土家族人民豪邁堅毅的特點。整個舞蹈伴隨著扭轉、屈蹲等動作的組合,全身的肌肉處于松緊交替并需要上下肢的配合和協調,對舞蹈者的身體協調能力極高。它既帶有藝術類舞蹈的特點,同時又具有娛樂性和體育性。
二、土家族擺手舞教學創新
(一)做好課前鋪墊,激發學生興趣。枯燥乏味的課堂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對于民族舞蹈教學而言,除了使學生熟悉并掌握舞蹈動作外,更需要透過教學使學生充分感知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蘊和深刻內涵,建立起對舞蹈本身的熱愛。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廣泛收集土家族及土家族擺手舞的背景資料,包括人文、民俗、宗教等。讓學生在自我探索和課堂展示中,建立對土家族擺手舞的基本認識。教師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布置和準備,一方面選取一些有土家族特色的擺件、物品布置在教室之中,使學生感受到民族民俗的氛圍,另一方面準備一些土家族擺手舞的音樂、舞蹈的視頻如《山路十八彎》《太陽出來喜洋洋》等進行課上展示。擺手舞的音樂充滿激情,伴著明快的鼓點,很容易使學生從身體、情感上產生共鳴,伴隨音樂擺動身體。
(二)利用情景模擬法感知擺手舞舞蹈動作的精髓。擺手舞的動作來源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勞作等,是對先祖歷史的追憶,又是真實生活的藝術性再現,可以分為農事舞如撒種、插秧、織布、紡棉;生活舞如掃地、打耙耙、擦背等;狩獵舞如拖野雞尾巴、犀牛看月、磨鷹閃翅等動作。目前軍前舞及酒會舞的動作已經失傳。除了通過視頻的觀看外,可以嘗試使用情境模擬法,使學生充分地解放天性,進行不同類型動作的模仿,如將自身設想為正在勞作的農民,需要完成撒種、插秧、收割等動作,通過自身的身體實踐感知這些動作的要點和精髓,并感受當下心理活動的變化,形成由內而外的舞蹈動作的感知和呈現。
(三)創意改編擺手舞,使其適合課堂教學。擺手舞是一種群眾性的舞蹈,多以大型歌舞形式呈現。雖然動作簡單易學,但是對于常規的課堂教學的難度極大,不利于展現群體性的表演效果。因此要進行基于課堂教學的創意性改變,增加如隊形變化等形成適應于二三十人表演的舞蹈方式。對于該舞蹈學習和傳承改編比較好的例子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改編的新版擺手舞,可以在該版本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變化。在進行舞姿和動作訓練時,可以將復雜的祭祀行為去除,而選用祭祀中具有代表性的拜火中的動作如團圓手(四次)、車輪手(兩次),抖格子(四次),分別以展翅兩次作為過門,最后進行拜觀音(四次),在跳拜過后正式進入擺手舞的表演,此過程中的舞蹈動作依次為雙擺(八次)→纏腰(三次)→大團圓手(八次)→打浪(四次),最終以團火結束舞蹈動作[2]。訓練的過程中,要求注意四個基本動作:順拐、屈膝、顫動、下沉的訓練,使學生的身體各方面達到協調統一。
(四)多元舞蹈展示形式,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創新和改編方法。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好勝心、表現欲強的特點,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展示平臺,組織進行成品舞蹈練習和成果展示活動,既可以作為該課程的考核和評價辦法,又可以使學生在積極的練習和舞蹈展示的過程中,產生對舞蹈的熱愛,尤其是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尤其是在進行成果展示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舞蹈的編排之中,通過教師的指導掌握樂曲、節奏、舞蹈動作之間的關聯性,了解舞蹈的體態規律,讓學生大膽創作、小心總結,形成一套動作連貫的舞蹈動作。
三、結束語
土家族擺手舞是民族舞蹈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滿足舞蹈的藝術性、文化性、體育性的特點,在進行教學時,應從課堂氛圍、文化背景的深化,舞蹈動作的感知,課堂舞蹈的優化以及舞蹈展示和改編幾方面入手,提升教學質量并積極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鐘雅.論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在舞蹈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藝海,2017(5):18-19.
[2]盧泉宏.略談《土家族擺手舞》一課的教學創新嘗試[J].讀與寫旬刊,2016,13(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