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豪
【摘 要】競技武術套路后備人才銳減,已經成為威脅競技武術套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問題?;诖?,本課題對該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簡單梳理了競技武術套路發(fā)展歷程,并對學校武術教育之開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競技武術;套路;后備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72-01
19世紀末,中西方體育進入了全面接觸與沖突的時代,中華武術在這一時期開始在西方的他者對照中,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革。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武術工作予以重視,1949年朱德同志提出:“要廣泛地采用民間原有的許多體育形式。”1952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后,專門設置了民族形式體育研究會。1953年,賀龍指出“民間流傳的武術套路是很多的,不僅漢族有,各少數(shù)民族都有,這是要花費力氣去發(fā)掘的?!盵1]1956年,劉少奇指出“要加強研究,改革武術、氣功等我國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研究其科學價值,采用各種辦法,傳授推廣?!盵2]在這種背景下,1956年第一部競技武術套路規(guī)則發(fā)行,標志著中國武術套路競技化歷程的開啟。
在舉國體育體制的背景下,國家、省、市、縣的直接管理與推廣使競技武術成為了最大的武術門派?!拔母铩睍r期,傳統(tǒng)武術遭受到沉重的打擊,幾乎走向消亡。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一些傳統(tǒng)武術拳種取得了繁榮開展,但武術入奧的歷史背景,使管理部門依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競技武術,尤其是競技武術套路的推廣上,表現(xiàn)為全國各地區(qū)的學校武術、武術學校、體育運動學校等均以競技武術套路作為教學與推廣內容。
2008年奧運會以來,隨著我國競技體育奪得冠軍獎牌,以及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與實現(xiàn),使大眾健身成為當下民眾的強烈需求,體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我國政府提出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的口號,舉國體育體制下的以競技體育為重的體育政策開始大力向全民健身、體育產業(yè)等領域平衡。另外,競技武術套路“入奧”屢遭慘敗的經歷,也讓武術界人士開始反思競技武術套路一路走來的得失問題,一些武術相關人員開始提出以其他形式將武術推進奧運會,一些學者則認為武術沒有必要成為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項目,它和現(xiàn)代競技體育不是一個文化體系。
雖然官方依然主推競技武術“入奧”,武術類比賽依然以競技武術為重,但競技武術套路為奧運會非正式比賽項目,而且武術文化受多元文化擠壓、競技武術套路發(fā)展定位不準確,使得競技武術套路后備人才缺乏。正是基于此,本研究對競技武術套路后備人才來源的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學校武術、武術學校、體育運動學校和社會武術培訓,通過對其生源衰落原因與現(xiàn)狀的梳理,為解決競技武術套路后備人才缺乏問題提供若干參考(本文重要分析學校武術后備人才建設問題)。
學校武術后備人才培養(yǎng)不足或缺失。這里的學校武術專指普通中小學開展的武術活動。自民國以來,一些武術人士便開始提倡武術進校園活動,雖然一些專業(yè)體育師范學校培養(yǎng)了一批學校武術傳播人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西方體育大舉進入之時,武術在學校教育中的開展只是體育發(fā)展之一隅。新中國成立后,對蘇聯(lián)體育模式的模仿,以及全面學習西方教育與體育模式,使武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更不占有優(yōu)勢,雖然一些學校開展了武術活動,但并不能夠達到為競技武術套路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生源的效果。隨著全球文化滲透的加強,為了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頒發(fā)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指出:“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
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組建了《關于武術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研究》課題組,以分層抽樣的方式對全國五個區(qū)域的252所普通中小學中的武術開展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0.3%的中小學沒有開設武術課,有些學校不但沒有增加武術內容,反而削減武術,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項目?!盵3]在這種調查結果之下,管理部門認真研究解決對策,并給予政策傾斜。到目前為止,雖然一些學校開始推廣武術運動,建立武術特色學校,但是學校武術教育依然沒有承擔起為競技武術套路輸送優(yōu)質生源的責任,大多學校以推廣當?shù)靥厣N為主,學生只是掌握了一些簡單套路,只有少量學校專門組織了武術運動隊。學生在基本功練習、動作難度、競賽活動等方面與體育運動學校、武術學校的學生相比,差距較大。這一方面導致學校武術開展者沒有成就感和信心;另一方面,體育運動學校生源供應無法保障。
學校教育作為全國教育的主流,應當是競技武術套路后備人才產生的重要陣地,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其沒有承擔起為競技武術套路提供后備人才的基本保障。就當下而言,應當專門建立學校武術競賽活動,明確競技武術學習的出路與走向,一方面明確目的;另一方面建立開展機制。
參考文獻:
[1]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264.
[2]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366.
[3]《關于學校武術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研究》課題組.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狀況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3: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