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新華
摘要:在新課改理念的積極影響下,小學基礎教育格局發生了重大轉變,廣大教育工作者紛紛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突出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強化培養,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其他學科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開展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針對性課堂教學,一方面能夠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使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最大樂趣,進而走向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個性化教學方案得以優化調整,順利迎接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更加輝煌的明天。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
引言:
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助于語文教學質量的優質提升,為小學基礎教育改革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真正體現出基礎教育的最高價值。如何利用先進教學方法和趣味性教學手段,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同時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強化培養,是語文教師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素質教育理念和創新教育理念的巧妙融合,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下了優質基礎。
一、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當前時期,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使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核心教育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是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必須堅持的本質原則,在新課程改革的良好趨勢下,培養出大批高素質、全能型的建設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蓬勃前行貢獻出最大助力,是廣大義務教育工作者共同肩負的重要使命。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深入貫徹,能夠有效活躍學生思維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獲取到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從而養成端正學習態度和良好行為習慣,最終實現身心健康成長、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最大化突顯語文教學工作的現實意義[1]。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語言構建基礎
語文學科最根本的就是對語言和文字的把握。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語文學科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行發掘和培育。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可以從各方各面體現出來。針對一篇語文課文,涉及到朗讀、識記詞匯、背誦段落、總結中心思想等方面。例如,在《奇怪的石頭》一文中,重點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去了解李四光是怎樣發現巨石的由來,幫助學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本篇課文的學習目標是識記課文中需要掌握的幾組詞匯;有感情的朗誦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這當中的第一項就是要求對語言構建的掌握。隨著年級的增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語言構建的掌握程度也有了不同的要求。水平更高一些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字詞,還要逐漸開始鍛煉總結段意文意,以及劇句中基本的修辭手法和情感色彩,這也是學習古詩詞所必須具備的分析能力。面對一篇文章,在通讀的過程中,需要聯系上下文語境,對作者的情感大意進行綜合分析。教師需要對這些系統的學習方法與技能素質的培育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加以熟練的運用。
(二)結合實際生活
一直以來,教育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學過程更多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要對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只是單純的完成課本內容而脫離實際生活,就將達不到教學的核心素養的任務[2]。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將其中的精華延伸到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加以學習和運用,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標。例如以《白楊》為例,整篇課文講述的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坐火車去邊疆。在旅途中,車窗外的一排排白楊樹引發了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話題,進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勾起了父親對邊疆守衛者的贊美之情,歌頌了他們像白楊樹一般不向困難低頭,堅毅的品性。通過學生的朗誦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對課文的大意進行了解,進而引發了學生對作者所要表達中心概念的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白楊樹,白楊樹和邊疆的戰士有什么共同點,哪些是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學習的。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小組討論,在教室的幫助下總結出來形容白楊樹精神的詞語。聯系生活實際時,也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能退縮,要知難而進,勇于直面困難并想辦法去解決,這是這篇文章總結起來需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核心內容,同樣也體現了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培育。
(三)應用多媒體技術
應用動態化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將一些語文知識融合到圖片資料或者視頻資料中,用較為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眼前,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吸收與深化。例如,在教《李時珍》這篇課文的時候,小學課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對該人物形象無法有個良好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動畫小視頻,或者課文中涉及的草藥相關圖片資料,作為輔助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擴展性的知識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人物形象以及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不斷擴展課外知識的同時,學生也會提高相應的自主學習能力,會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領域的知識。
(四)協作式教學模式
在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要求下,小學語文課堂上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和協作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有很大的幫助。在設置具體的任務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置語文學習相關的任務,讓小組成員一起完成小組任務,比如通過課文話題探討,不斷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養的培養,又或者通過小文章撰寫、實物制作等形式,促進學生對語文課文內容的應用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逐漸提升對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致。教師在課堂結束后,將小組合作完成的作品進行階段性的實物展示,這既是一種教學成果的檢驗,通過成果展示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結語
語文素養的培養可以從學生的內心和情感入手,從而能夠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所以,培養小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使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教育發展中勢在必行的行為。
參考文獻:
[1]唐珊.試論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J].教育現代化,2016,17:39-40.
[2]劉楠楠.聚焦核心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中的呈現分析[J].語文知識,2016,24:2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