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精準扶貧政策的具體落實是黨和政府面對的重大問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的重大挑戰。本文結合實地調研,以C村和T村為例,從扶貧政策落實中發現的問題及原因剖析,最終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精準扶貧;村務公開;政治生態
農村的穩定是國家政治穩定的基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2020年作為我們擺脫最低貧困線的收尾之年。因此,我們各項扶貧、惠農政策的落地直接影響著我們2020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正在全黨推開的“兩學一做”活動告訴我們,黨風政風建設體現在新農村實現的路上,正是各項扶貧、惠農政策的實施與落地情況的體現。
一、兩村扶貧、惠農政策落實工作基本情況
調研得出未脫貧平均年齡偏大,大多因病、因學致貧。因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治生態不同,無論從貧困戶生活情況還是村干部工作狀態比較,C村情況好于T村。補貼錢款均由相關部門直接打至村民個人銀行卡中,不存在克扣問題。調研對象對本村的扶貧、惠農政策落地情況滿意。
二、現存問題
(一)扶貧、惠農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對扶貧成效不清楚
大多數對象并不清楚自己所享受政策的具體情況,如具體是哪個部門給自己打的錢,每月打進卡里的具體錢數,自己所享受政策歸哪個檔次,自己可以交叉享受哪些政策,該政策每年動態變化情況等等。相關部門對我們黨和政府多年來的扶貧、惠農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宣傳還不到位,多數群眾并不清楚。
(二)扶貧資料歸檔不齊全,檔案資料記錄不規范
扶貧資料存放散亂,歸檔不齊全、不規范,個別人檔案資料缺失。檔案內的資料記錄不規范、不完整,個別欄目空缺。
(三)村干部擔當意識不強,工作存在畏難情緒
個別村干部工作作風懈怠,只圖完成基本職責,并無開拓進取意識,甚至工作中存在較強的畏難情緒,整體消極。尤其,湯家村在經歷近幾年的村干部違規、違紀問題之后,新一屆班子整體風氣尚需從負面走入積極建設中來,建設良好政治生態環境。
(四)女性權益的落實不足
走訪中發現,男女不平等問題突出。多數農村女性在家庭、家族、村落中低位相對低下,有的甚至存在歧視,這也是一些貧困落后弱勢婦女得不到國家應有幫扶政策的原因之一。
(五)部分貧困落后群眾自身惰性強、進取心不足
部分貧困群眾自身勞動換取收獲意識弱,缺乏用雙手和智慧換取幸福生活的魄力。T村呂某大兒子就是典型,四肢健全、體格強健,卻是整天游手好閑、啃老吃老,整個拖累了母親家庭的積極生活。
三、問題剖析
(一)村落利益族群化,影響各項扶貧或惠農政策的真實落地
傳統的家族文化延續至今,在村委會換屆、村干部選舉等場合仍然存在因血緣關系而一定程度影響結果的現象。因這種傳統的家族、血緣文化的深入人心,也使得各項政策落實未能徹底、真實體現出來。存在個別困難落后群眾,因沒有所謂的群族背景而享受不到相應的政策幫扶。相反個別條件相對優越群眾因有相應背景,即可更早、更順暢的拿到補貼的情況。
(二)村務公開不到位
2000年,政務公開便在我國基層政權中全面推開,村務公開運行多年。但在我們村級行政權力運行過程中,個別村干部仍然缺乏主動公開意識,公開事項不及時不完整。如:湯家村對貧困戶、低保戶等家庭的推薦過程,對各項符合條件的家庭給予相關補助不透明,缺乏必要的監督。
(三)政治生態建設,黨風政風傳遞
村民自治的穩定,直接影響著我們基層權力的穩定。村干部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擔當意識,完成基本任務基礎上是否有開拓精神直接影響著整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如,C村原有的兩個企業因經營不善而停產,村委會對于為本村有重大貢獻的企業服務意識不足,未能配合給予相應的幫助指導。T村在面對過去幾年出現的個別違規、違紀現象之后,面臨著政治生態再建,重樹村委會威信的任務。
(四)男女不平等問題在農村環境中的體現
同樣受傳統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男女低位不平等問題在農村仍有明顯的體現。C村,一曲姓婦女以自己經歷說明了問題,4歲便定下娃娃親,因繼母原因17歲結婚生子,養育了三個兒女。“寡婦門前是非多”等荒謬邏輯仍有存在,使得不少貧困弱勢女性在參與申請國家幫扶政策時,未能收到公正待遇。
四、對策建議
(一)加強宣傳
走在扶貧攻堅戰的路上,我們黨和政府不僅僅只注重做,更要注重宣傳。創新宣傳途徑,通過村級電視媒體、增加村級公示欄,以及利用微信、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對我們的扶貧、惠農政策,對我們脫貧、創富進度進行大力宣傳。對新時代的女性平等權益問題廣泛宣傳,摒棄那些古老落后的“男尊女卑”思想。
(二)村務公開
增強工作透明度,在市政務公開辦統一部署下,加強村務公開力度,從村委會選舉到村級財政支出,從低保戶資質審核、推薦到政策待遇落實,從集體財產收入到義務征兵宣傳等等方面,全面提升村務公開水平,讓村干部“公開行使手中權力”的理念深入實際。
(三)強化監督
進一步加強鄉鎮機關監督的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建設。開展諸如“黨員干部調研走訪活動”,對各級干部形成監督壓力;利用社會監督是指人民群眾、社會輿論和社會團體,依法對公務人員實行監督,通過讓群眾參與監督主,通過批評、建議、申訴和檢舉等形式來實現權力公正運行。
(四)引導市場定位
調研發現D市相關部門組織的“一對一”幫扶工作很受村里歡迎,路政局、地震局等單位對各村貧困戶都有一定形式的補助。在進行幫扶的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村委會和社會各方更應該主動配合,形成合力,結合本村優勢,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有所定位,學習先進地區、先進組織經驗,帶動貧困村、貧困人群共同致富。
脫貧攻堅工程是一項國家級重大戰略工程,直接決定著我們“四個全面”的根本實現。在實現全面脫貧的過程中,黨和國家的各項扶貧、惠農政策是否落地,是否被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感知和體會到,是每一名黨員應該共同承擔的職責,也是每一名公職人員心中應時刻牢記的。
參考文獻:
[1]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J].李克強.求是.2015(04)
[2]精準扶貧的政治學分析[J].康紅軍,徐興興.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7(05)
[3]精準扶貧研究綜述[J].仇曉璐,陳紹志,趙榮.林業經濟.2017(10)
[4]大數據支持下的精準扶貧路徑選擇與模式創新[J].呂元媛,蔣春花.經濟研究導刊.2017(29)
作者簡介:王奧(1981—)中共營口市委黨校拓展培訓中心,講師。endprint